正文 第44章 家庭生活中的心理學(8)(1 / 2)

(三)父母的期望與中學生心理健康一項調查研究發現,孩子能力的發展、學業成就高低與父母的期望值成正比。父母對子女要求或期望越高,同時在子女成功時給予鼓勵、失敗時給予幫助,則子女的進步動機就越強烈,成就越高,反之則較低。

根據上麵提及的調查,中學生學習動力有這樣的分布:社會競爭激烈,個人要爭取一個理想的工作占55.48%;不辜負父母的期望占15.24%;同學間的升學競爭很激烈占12.8%;為了祖國的富強與社會的發展占10.36%;改善家庭生活的現狀,報答含辛茹苦的父母占6%。

可見,學生的學習動力及對自己的期望值與社會和家庭對他的期望值密切相關。

但期望值不可過高,否則孩子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甚至產生焦慮症,尤其是考試焦慮症。如果父母對子女的發展限度、能力大小及興趣不十分了解,卻有很強的虛榮心,就容易對子女寄予超出其能力限度的期望,形成子女的心理壓力和焦慮。如果學校的領導和教師又把眼睛盯在學生的考分上,一心想讓學生在考試中拔尖揚名,則學生的焦慮心理將更為嚴重。據1998年的一項調查,中學生心理緊張的原因,來自父母方麵的占43.6%(其中被父母錯怪、誤解占15.1%,父母感情不和占12.1%,受父母打罵訓斥占7.3%,父母抽煙占2.1%,父母要求過高占2.4%,被父母強迫做某事占1.9%,被父母批評占1.9%),來自學習上的占11.3%(其中考試成績不好占8.8%,作業太多占1.5%,家庭學習環境不好占有1%),來自家裏其他成員的占8.7%。

父母應全麵衡量子女的能力,給予適當的期望,並根據期望采取積極的教育方式,將更有利於孩子的學習和身心發展。

(四)家庭素質教育不可忽視著名心理學家丹尼什把孩子的成長生動地比喻為一棵樹的生長:

心理就像樹根一樣,雖然看不見,但卻非常重要;看不見的部分關係著一棵樹的高大強壯,關係著一個人的生存發展。他指出,樹根的成長期是5年到15年,15年後才是樹幹與樹葉的成長;一個孩子心理建設的重要成長期也是在人生的頭15年。在生命最初的年頭便學會自我約束、不自私、做好人,將會使孩子的一生充滿人性的光彩。

我國目前的家庭教育方式有3成以上屬於溺愛型,也就是說至少有3成以上的孩子的心理可能得不到健康發展。父母們必須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實現學校素質教育與家庭素質教育的同步進行。如果我們的家庭教育觀念不向素質教育轉變,那麼我們的下一代在心理承受能力、學習能力、生活能力、工作能力方麵都會存在嚴重問題。

◎家庭心理教育應從負兩歲開始我國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堪憂。近年對全國22個城市、24000名4~16歲兒童的調查表明,心理問題發生率為10.2%~14%。據此估計,我國3.67億未成年人中,有心理健康問題者達3~5千萬人。上海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小學生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占21.6%~32%。突出表現為人際關係、情緒穩定性和學習適應等方麵的問題;78%的6~12歲的孩子不開心;14~16歲的學生抑鬱症患病率為4.7%。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妨礙他們自身成長,增加教育的難度,而且影響其未來子女即再下一代國民素質的提高,還可能引發惡性事件,給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不幸、不和諧、不安定因素。

家庭心理教育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因此,要保證孩子的心理健康,首先要保證其父母的心理健康才行。心理健康教育應該首先從成年人開始,然後才是未成年人;首先從父母著手,優化子女先天因素和家庭教育,然後學校和社會才能有效介入。這正是“家庭心理教育從負兩歲開始”的含義所在。

(一)優化先天遺傳因素研究證明,心理異常與先天遺傳因素相關,比如躁狂抑鬱症與遺傳因素有關,焦慮症與強迫症在患者親屬中發病較多等。因此,預防兒童心理異常應該從源頭抓起:青年男女從擇偶開始就要具有優生優育觀念和知識,以盡量減少未來子女心理異常的不良先天因素。

1.積極進行遺傳谘詢。擇偶谘詢、孕前谘詢、孕早期谘詢等,以預防性優生為目的,能幫助當事人了解男女雙方及先輩是否患有心理、精神疾病,以便對是否適合結婚生育做出決策。青年男女擇偶和懷孕前應積極進行谘詢。

2.積極參加婚檢。婚前身心健康檢查是預防先天性生理心理疾病的重要措施。目前雖然婚檢自願,但建議人們結婚前積極參加。相關社會機構和團體應該行動,大力宣傳有關科學知識,使更多的未婚夫妻自願進行婚檢,對遺傳性心理疾病患者和有家史者及時診療。另外,建議對自動做婚前體檢和心理健康測量的未婚夫妻給以適當形式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