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又一次與人談到許誌偉的死,總會聽到一些不和諧的聲音,說他的死和當年張華跳進糞坑裏救一位農民老大爺一樣,死得沒有意義。當時我沒有言語,也沒有理論,就走掉了。
然而,難道許誌偉的死就真的沒有意義嗎?生命的意義難道是用生與死就能簡單地詮釋的嗎?我們在為理想與信仰所感動的同時,更為冷漠與麻木而激憤。我再也無法沉默了,總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
每個人都有生之留戀,死之恐懼,許誌偉也不例外,更何況他是如此優秀、如此年輕,他對生命的渴望和熱愛,就像他在網上同學錄中所言:幸福是什麼?我沒有仔細想過,但是看到大家在這裏留言,我覺得很幸福,活著就是一種幸福,和你們一起分享也是一種幸福。但是為了救三個落水的少年,他義無返顧地跳入江中,在生死的搏鬥中,他絕不希望付出生命的代價,但為了三個少年的生,他最終以死獲得了“永生”。
生死之間,有人性的升華,也有人性的墮落。有的人,當國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時,他卻視而不見,學會用一種冷漠回避保護自己;有的人為了謀求自己的利益,不惜犧牲別人的生命。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還少嗎?隨著歲月的增長,這種冷漠麻木甚至殘酷就會變成必然。忍受和承認這種麻木與冷酷,一旦固化為這種人自身的觀念,那將是非常可怕的,也是非常危險的,生存的危機離我們就不遠了。記得二戰死難猶太人紀念碑碑文上這樣寫到:“法西斯找到了猶太人,我看與我無關,我走了;法西斯暴虐了猶太人,我看與我無關,我走了;法西斯找到了我,別人看與他無關,他走了……”不要等血流到我們腳下時,才喚起我們的悲痛、憎恨、憤怒。當死亡離我們很近時,又如何接受關於正義、良知、道德諸如此類的終極拷問?死亡的存在一直提醒著我們:生命是有限的,精神是永恒的。
由生至死,生命的曆程是美麗的,也是殘酷的。生命的價值是千百年來人們的永恒話題。許誌偉還來不及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回報社會,就離開了他眷戀的土地,但他以瞬間燃燒的生命,以撼人心魄的熱望,在沉寂的天空中劃出一道閃光的人生軌跡,必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我們身處的環境,在這個還不太安寧的世界,許誌偉人格的魅力和獨立的精神,往往具有特有的價值與積極的意義。像許誌偉那樣為人類和平與進步獻出血汗乃至生命的人,不正是魯迅先生所呼喚的“中國的脊梁”嗎,他們無疑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喚醒人們的良知,都有責任思考人性的善惡,審視英雄的死與麻木的活。痛苦的思考和冷峻的審視啃噬著我們的靈魂,讓我們在掬淚或憤怒過後,反省的時間更長一些,在其間發現並激蕩自己的熱情、愛戀、勇氣與正義。
許誌偉的死是不幸的,但有幸的是他必將激勵著更多有良知的人銘記捍衛生命的責任並實現生命的全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