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明(1 / 1)

思念像野草在我的心田瘋長,傾訴的渴望也像潮水溢滿我心湖的大堤。今夜我寫下一段文字,寄托我對父親,對我離去的親人以及所有安息的靈魂的哀思和祈禱。

寂靜地深夜,一個人守在狹小的書房,什麼事都不想做,什麼書都不想看,靠在椅子上,閉上眼睛,忽然感受到真正的自己的存在。白天在忙碌的工作和酒桌上的應酬,往往認識不到自己究竟是誰。有時用喧鬧的歡笑,用輕鬆的調侃來衝淡或遮掩自己的脆弱和無助。有時我在想,這些是我真正想要的嗎?有時懷疑走到今天卻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有時我真憂心哪天自己把自己弄丟了……為了防止哪一天我被自己弄丟失,我找到了一條很簡單的對我來說行之有效的一個方法,那就是回到生我養我的那塊地方,去看看,走在每一塊我曾經耕耘播種過的田埂,站在父親曾經送過也期盼過的村口。在父親去逝之前,每當在外遭受挫折和失意時,我便抽一天時間回去。希望從父親那裏尋求並獲得精神上的力量和心靈上的慰藉。每次回去,實際上我與父親的對話很少,但每次看到他不屈的脊梁和對生活充滿希望時,就讓我帶著力量和溫暖踏上了去遠方的路。父親早已離我而去,但他教會我生產知識,生活知識以及生命知識,足以讓我有勇氣和力量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走完屬於自己的路。

每年清明,我會放下一切,帶上家人回去。開始,小孩子不太理解,搞不懂我為什麼在這件事上這般固執。就說去年吧,孩子以課程太重,作業太多,時間太短(確實也是這樣)為由不打算回去。我好說歹說,終於說服了她,一路上我跟她講了為什麼要回去的道理,也講了清明回去的好處。回來的當天晚上,她寫了一篇作文。當她給我看時,我的眼睛一亮,我為她能寫出如此美妙而深刻的文章而歡心鼓舞。第二天交給語文老師時,老師也給了滿分。其實,滿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篇文章中,少年的她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寫出了對生命的初步了解和認識。我至今還記得她從三個方麵來寫清明的意義。一是尋根,找到身份的認同;二是訪友,增進親情交流;三是踏青,體驗到身心的愉悅。記得那天她跟我說,要是以後考不上大學都不怪我(我之前跟她說過,即便考不上大學也要回去)。如果說教育的話,孩子有那樣的認識,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是教人明事理,考大學並不是。

還有一些,我一直沒有與孩子分享,很多東西要靠自己去體驗,去悟,而不是說。

父親在世時,每年清明都要帶上我一同掃墓,在祖先的墳前點上幾根香,擺上幾樣貢品,燒幾張紙錢。口中念念有詞:我帶著孩子來看你們來了,希望你們在另一個世界過得好,也希望祖先保佑子孫健康成長,工作,學業都順利等等。順便還會在其它的墳前燒上幾張紙錢,最後再將墳上的雜草拔掉。

父親去逝幾年後,我的叔叔也去逝了。他在活著的時候就一再叮囑,去逝後要把他的骨灰帶回家鄉,要放在我父親的身旁。希望像兒時一樣永遠在一起,有一個伴,有一個照應。叔叔從17歲就去當兵,走南闖北,從離家到武漢到四川到北大荒,再回武漢,最後魂歸故裏。腳步把心帶到遠方,心又把腳步帶回故園,人這一生來來去去,其實,隻是繞著一顆心在走,永遠也離不開那條根。

人都有麵對痛苦,死亡,未知的恐懼。父親之所以每年帶我去祭祖,他是憂心先輩們在另一個世界過得不好,孤單;他是否在想,哪一天自己去了,他的子孫還像他那樣經常去看他嗎?父親似乎沒說起過這樣的想法,但是他卻用行動,用無聲的語言去表達了自己對先輩的哀思和愛,也讓我學會了愛。

聽說西方人最愛去的三個地方是:教堂,墓地和咖啡館(其中咖啡館更多是交流的地方)。西方的墓地寂靜而美麗,是人獨處,讀書的好去處。畢飛宇在《墓地裏的讀書人》裏寫到的那對老人,以安靜閱讀的姿態與過往的生活溝通,與生命對話。而我們最不願去的地方就是墓地,因為我們覺得雜草叢生,陰森恐怖,恐怖到什麼程度呢,小沈陽講了一個段子,說是一個強盜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追一個人,當這個人被追到一片墓地時說了一句:我回家了。強盜聽到後害怕地嚇跑了。今天,無論是大型公墓,還是小型墓地。我希望修建的更美一些,像公園,有樹,有花,有草,有人煙,因為有人煙處便有慈悲。讓活著的人能一眼看到自己的歸宿——寧靜的港灣,看到另一個世界所期待的美麗家園。而不是孤單,恐懼和爭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