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1章 了解心理谘詢與治療(2)(1 / 3)

尋求幫助僅僅是開始。從合適的人那裏尋求合適的幫助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獲得幫助的障礙之一就是請求錯誤的人選提供錯誤的幫助。如何判斷這一點呢?我們大致可以從兩方麵著手:一是判斷什麼是合理的請求;二是判斷一個人實際上能夠提供哪種幫助。

這裏有以下常見錯誤。首先是提出不恰當的要求,比如,初次見麵就要別人借你一大筆錢,或是淩晨四點鍾給住在50公裏以外的已經再婚的前夫打電話說你需要他。第二個錯誤是向不能提供某種幫助的人請求幫助,即使這個要求是合理的。非常普遍的情況就是,某個人在心理學事務上沒有經驗、不能承受許多情感,而你卻試圖從他那裏得到敏感的情感支持。這種錯誤能帶來雙重失敗,你不僅會拒絕考慮情感支持的其他來源,你還可能拒絕這位感情遲鈍的人所樂意提供的其他實際幫助。而且,如果一個人覺得某人應該如何幫助他而後者沒有做到,他常常會感到煩躁和失望。

我們常常存在這樣的信念,隻有自發的、主動提供的幫助才是有價值的,主動請求幫助是丟人現眼的。這種觀念有時導致了我們尋求幫助的失敗,它注定讓我們飽嚐辛酸和失望。這種想法其實是把幫助的責任完全轉嫁到別人身上。如果一個人能夠說出自己需要什麼,接受幫助可就容易得多了。

如果一個人因為害怕丟臉而拒絕幫忙的話,這種拒絕有時意味著他不願意接受任何不夠“完美”的幫助。他理想中的幫助者具有高度的同情心,總是能夠準確地判斷出他需要什麼,然後給他以滿足。錯了!沒有這樣的幫助者,這隻是一種有關超人的幻想。我們要想有效地得到幫助,就必須知道別人可能誤解我們的需要,有時會讓我們失望,有時會自私,隻會在不損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幫助我們。我們必須了解、容忍和接受這些情況,因為這不意味著他們的幫助沒有必要或沒價值。

在一個人麵臨心理危機中,個體可能為自己當前的狀況感到羞愧,或是覺得不能給幫助者任何報答,這兩種感覺對被幫助者來說是最困難的、最痛苦的事情,他們可能因之拒絕接受別人提供的幫助。我們知道,幫助和被幫助構成了一種社會交互作用,在這種交換中存在著互惠的社會規則。這裏有以下幾種方式可以妨礙被幫助。一是問自己:“ 如果兩人的角色顛倒的話,我會為這個人做同樣的事情嗎?”答案常常是肯定的。二是意識到雖然這人正在幫你,但你以前曾經幫過他或是將來你可以類似的方式幫助他。這讓我們感到在獲取與付出之間是大體平衡的。

最後,我們經常忘記我們總是能夠接近一種高價值的社會“報償”——感激。如果你想成為那種容易幫助的人,讓別人知道你真正感謝他所給你的東西,這一點非常重要。遺憾的是,當我們自我感覺不好時,我們體會和表現感激的能力也會受到損害。我們常常妒忌那些幫助我們的人——妒忌他們沒有處於這種痛苦情形,妒忌他們有我們沒有的東西。妒忌與感激是不相容的,因為我們隱隱地痛恨來自妒忌對象的幫助。

簡而言之,我們應該尊重和利用別人提供的幫助。人們有時尋求幫助卻不會利用幫助。他們鄙視可以得到的幫助,或是對幫助者強其所難,在他們看來,這是些最可取的方法,其他的都不好。許多人相信,不是完全照辦便是完全放棄。有些人以為隻有過分索取才能得到幫助。另外一些人覺得,不能完全自立就隻能完全依賴。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有這種自我挫敗的信念,這此信念阻止我們接受別人的關懷。

★第四節 對心理谘詢誤解的澄清

心理問題≠精神病

心理谘詢在我國是一門起步較晚的新興學科,人們對它有一種神秘感。來訪者通常都是左顧右盼、鼓足了勇氣才走進診室,在醫生反複保證下,才肯傾吐愁苦;或是繞了很大圈子,才把真實的情況暴露出來。因為在許多人眼裏,來谘詢的人很可能有什麼不正常或有精神病,要不就是有見不得人的隱私或道德品質方麵有問題。此外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表露出情感上的痛苦是軟弱無能的表現,對男性來說尤其如此。

以上種種原因,使得很多人寧願飽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也不願或不敢前來就診。其實,心理問題與精神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每個人在成長的不同階段及生活工作的不同方麵,都有可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導致消極情緒的產生。對這些問題如能采取適當的方法予以解決,個體就能順利健康地發展;若不能及時加以正確處理,則會產生持續的不良影響,甚至導致心理障礙。這樣看來,心理問題是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就這些問題求助於心理谘詢並不意味著有什麼不正常或有見不得人的隱私,相反,這表明了個體具有較高的生活目標,希望通過心理谘詢更好地自我完善,而不是回避和否認問題,混混沌沌虛度一生。

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精神病就是瘋子,其實他們所說的精神病嚴格地來講是重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鬱症等,它與一般的心理問題和輕度心理障礙有很大區別。絕大部分精神病人對自己的疾病沒有自知力,更不會主動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