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是一個非常自卑的人,還在讀中學的時候就不敢跟女孩子說話,當然男孩子說的也不多。有抑鬱和自閉的傾向。這個狀況到工作後更明顯,外在的工作生活壓力與內在的自我否定折磨讓我幾度想過自殺。但是後來我接觸到薩提亞後,這些都慢慢發生了改變。學習薩提亞的第3年,直到一個朋友突然告訴我:你知道嗎?叢,你的存在對我們來說都非常的重要。我突然發現我比以前陽光了很多,朋友也多了很多,而且給他們帶來了很多力量。
從此後我踏上了深入學習心理學的路,並想傳播薩提亞。
把薩提亞模式介紹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可以了解薩提亞模式,並可以從其中獲得幫助,這一直是我的一個心願。在跟隨John Banmen、Anna Low、蔡敏莉等老師學了幾年薩提亞模式後,我鬥膽萌生了寫一本介紹薩提亞模式的書。2003年薩提亞模式傳到中國以來,數以萬計的家庭、個人因其產生了改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觸到薩提亞,並產生了好奇。但目前薩提亞模式多以工作坊和課程的形式在傳播,局限性非常大。傳播範圍有限,高昂的學習費用也讓很多人望而止步。薩提亞的經典之作《新家庭如何塑造人》和《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等翻譯過來,與中國人的閱讀習慣有所差異,加之書的內容專業性很強,通常需要讀許多遍才能品味其中含義。因此我想整理一本通俗好讀的、符合中國人思維習慣的書來介紹薩提亞。
但是這並不容易。
首先薩提亞模式屬於經驗派家庭治療,其治療工具運用的靈活性及有效性曾讓我瞠目結舌。但是其理論體係卻不夠完善。加之薩提亞本人1988年突然逝世,其理論研究被突然中止,留下的理論體係顯得有些零散。後來眾多薩提亞工作者對薩提亞模式進行了發揮與補充,發展到今天的薩提亞模式已經百花齊放,不再局限於家庭治療,更多的是對個人成長問題進行治療,全麵解決個人身上所背負的問題。如此以來,把現在市場上所教授的薩提亞模式全部梳理整合就顯得有些困難。
有人曾說,薩提亞模式的魅力,在於她本人。這句話我至少看到了兩個信息:一個是,薩提亞模式的魅力不可被複製,正如米爾頓·艾瑞克森的自然催眠法的魅力不可被複製一樣。另一個是每一個學習薩提亞模式的人,都是獨特的一個薩提亞!這正應了薩提亞的那句話“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也是心理學家們常說的: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流派,且不可被複製!
我也是這樣一個走在薩提亞模式路上的人。我所學習到的薩提亞模式,已經不再是我的老師們教會我的那些,而是經曆了我個人的加工、整合、理解、消化,成為了“叢氏薩提亞”。因此第二個困難就是,我所寫出來的,也無法代表薩提亞模式及眾多薩提亞工作者的智慧結晶。讀者隻能從我的理解中,了解到薩提亞模式的冰山一角,甚至可能是有失偏頗的薩提亞模式。如若讀者對薩提亞有更深的興趣,可以深入去讀薩提亞的經典著作,或從更多的教授薩提亞的老師身上全麵了解薩提亞模式。
本書的成型,特別感謝教授我薩提亞模式的眾多老師。其次感謝郭曉潔老師提供的平台,我在薩提爾(北京)教育谘詢中心工作和學習的那兩年,對我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還要感謝劉曙楠和李詠梅同學,2013年炎熱的夏天,與我一同在小屋裏討論、整理、修改。最後感謝好友賴景琳為該書作圖和人物攝影。
成長是一生的功課,薩提亞模式教會人成長,絕不是讓後人固化她為教派。無論該書所闡述的理論怎樣命名,如果能對讀者有所啟發和思考,我也就心滿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