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 香港中華書局百年典藏,全套50冊;跨越經典巔峰、引領國學變革。
★ 獨一無二的權威創作團隊,國學泰鬥饒宗頤名譽主編,集結兩岸三地空前陣容,全球漢學界的頂尖學者傾力打造。
★ 深具國際視野,展現中西文明的碰撞與交融,以現代眼光、世界眼光、未來眼光來撫慰人心的摩登新國學。
★ 貼近當代社會的解讀,挖掘古代國學經典的當代意義,浮躁社會的醒世箴言,迷茫心靈的治愈良藥。
★老少皆宜,修身必讀、學習必備,導讀、原典、注釋、譯文、賞析與點評、名句索引、插圖等一應俱全,解讀全麵專業權威。真正讀懂偉大思想、受益一生。
★ 詩書傳家久,國學繼世長,雙色印刷,裝幀典雅,用紙考究,附全彩閱讀指南,饋贈佳品、傳世國學典藏。
內容簡介
中信國學大典(50冊)是中信出版社引進自香港中華書局的一套深具國際視野、貼近當代社會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藏書。中信國學大典延聘國學泰鬥饒宗頤為名譽主編,邀請海內外知名學者擔任經典的選編、導讀及譯注。中信國學大典既收錄了《論語》、《老子》、《孫子兵法》、《孟子》、《莊子》等不可不讀、不可不知的中華經典名著,也囊括了《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顏氏家訓》《世說新語》等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
莊子是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係,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然莊子文采更勝老子,代表作《莊子》並被尊崇者演繹出多種版本,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莊子》思想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但根本精神還是皈依於老子的哲學。莊子生活貧窮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恃的精神自由。《莊子》分內、外、雜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戰國中晚期逐步流傳、揉雜、附益,至西漢大致成形,然而《莊子》當時流傳版本,今已失傳。目前所傳三十三篇,已經郭象整理,篇目章節與漢代亦有不同。內篇大體可代表戰國時期莊子思想核心,而外、雜篇發展則縱橫百餘年,參雜黃老、莊子後學形成複雜的體係。《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有著重要及超卓的貢獻。
作者簡介
陳鼓應,1936年生,福建長汀人。台灣大學哲學係及哲學研究所畢業。曾任台灣大學哲學係和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主編《道家文化研究》學刊。著有《悲劇哲學家尼采》、《尼采新論》、《存在主義》、《莊子哲學》、《老子注譯及評介》、《莊子今注今譯》、《黃帝四經今注今譯》、《老莊新論》、《易傳與道家思想》、《道家易學建構》、《管子四編詮釋》及《耶穌新畫像》等書。
出版說明
為什麼要閱讀經典?道理其實很簡單——經典正是人類智慧的源泉、心靈的故鄉。也正因如此,在社會快速發展、急劇轉型,也容易令人躁動不安的年代,人們也就更需要接近經典、閱讀經典、品味經典。
邁入二十一世紀,隨著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影響不斷擴大,國際社會也越來越關注中國,並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另外,受全球化浪潮的衝擊,各國、各地區、各民族之間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也都會空前地引人注目,這其中,中國文化無疑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相應地,對於中國經典的閱讀自然也就擁有了不斷擴大的潛在市場,值得重視及開發。
於是也就有了這套立足港台、麵向海內外的“中信國學大典”的出版。希望通過本套叢書的出版,繼續搭建古代經典與現代生活的橋梁,引領讀者摩挲經典,感受經典的魅力,進而提升自身品位,塑造美好人生。
中信國學大典收錄中國曆代經典名著近六十種,涵蓋哲學、文學、曆史、醫學、宗教等各個領域。編寫原則大致如下:
(一)精選原則。所選著作一定是相關領域最有影響、最具代表性、最值得閱讀的經典作品,包括中國第一部哲學元典、被尊為“群經之首”的《周易》,儒家代表作《論語》、《孟子》,道家代表作《老子》、《莊子》,最早、最有代表性的兵書《孫子兵法》,最早、最係統完整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大乘佛教和禪宗最重要的經典《金剛經?心經?壇經》,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中國最古老的地理學著作《山海經》,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遊記《徐霞客遊記》等等,每一部都是了解中國思想文化不可不知、不可不讀的經典名著。而對於篇幅較大、內容較多的作品,則會精選其中最值得閱讀的篇章。使每一本都能保持適中的篇幅、適中的定價,讓大眾都能買得起、讀得起。
(二)尤重導讀的功能。導讀包括對每一部經典的總體導讀、對所選篇章的分篇(節)導讀,以及對名段、金句的賞析與點評。導讀除介紹相關作品的作者、主要內容等基本情況外,尤其強調取用廣闊的國際視野和當代眼光,將這些經典放在全球範圍內、結合當下社會生活,深入挖掘其內容與思想的普世價值,及對現代社會、現實生活的深刻啟示與借鑒意義。通過這些富有新意的解讀與賞析,真正拉近古代經典與當代社會和當下生活的距離。
(三)通俗易讀的原則。簡明的注釋,直白的譯文,加上深入淺出的導讀與賞析,希望幫助更多的普通讀者讀懂經典,讀懂古人的思想,並能引發更多的思考,獲取更多的知識及更多的生活啟示。
(四)方便實用的原則。關注當下、貼近現實的導讀與賞析,相信有助於讀者“古為今用”、自我提升;卷尾附錄“名句索引”,更有助於讀者檢索、重溫及隨時引用。
(五)立體互動,無限延伸。配合圖書的出版,開設專題網站,增加朗讀功能,將圖書進一步延展為有聲讀物,同時增強讀者、作者、出版者之間不受時空限製的自由隨性的交流互動,在使經典閱讀更具立體感、時代感之餘,亦能通過讀編互動,推動經典閱讀的深化與提升。
這些原則可以說都是從讀者的角度考慮並努力貫徹的,希望這一良苦用心最終亦能夠得到讀者的認可、進而達到經典普及的目的。
需要特別提到的是,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慨然應允擔任本套叢書的名譽主編,除表明先生對出版工作的一貫支持外,更顯示出先生對倡導經典閱讀、關心文化傳承的一片至誠。在此,我們要向饒公表示由衷的敬佩及誠摯的感謝。
倡導經典閱讀,普及經典文化,永遠都有做不完的工作。期待本套叢書的出版,能夠帶給讀者不一樣的感覺。
我讀《莊子》的心路曆程
陳鼓應
(一)
莊子名周,生活在戰國時代前期。宋國蒙人,曾為蒙地漆園吏。當時周朝名存實亡,諸侯紛爭,戰事頻仍,社會動蕩。身處政治黑暗、爾虞我詐、民不聊生的環境中,莊子感同身受,對昏君亂相及趨炎附勢之徒無比的憎惡,而對苦難中的平民弱士寄予了無限的同情。
我們現在看到的《莊子》,都源於晉代郭象注本《莊子》,此本分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共三十三篇。最早的著錄見於《漢書·藝文誌》,著錄為“《莊子》五十二篇”,可見莊子的著作未能完整地流傳下來。關於《莊子》三十三篇的真偽問題,始出於宋代的蘇軾,他認為雜篇中的《讓王》、《說劍》“淺陋不入於道”,而《漁父》、《盜蹠》詆毀孔子,均屬偽作。一般說來,內篇為莊子自著,外篇則除莊子自著外,也有部分為莊子後學所作,至於雜篇又要複雜一些,如《說劍》顯為縱橫家言,與莊學無關。
莊子思想秉承老子而有所發展、有所變異,但在核心學說“道”的認識上完全是一脈相承的。老莊所謂的“道”,簡單說可以歸納為兩點,一是指宇宙的本源,即宇宙最根本的存在,宇宙萬物產生於“道”;二是指自然客觀規律。關於“道”的“無為而無不為”的特性,由於莊子在闡述中,從自然層麵擴大到社會生活層麵,致使這一思想出現了片麵化和消極的傾向。我們常說的“老莊哲學”這一概念,無形之中就打上了這一烙印,往往忽略了“老莊哲學”最本質的內核,對宇宙與自然的唯物認識。
這裏主要介紹我讀《莊子》的心路曆程。
(二)
每個人在不同的階段接觸《莊子》,都會有不同的體驗與理解。
最初,我是由尼采進入《莊子》的,這是很長的一個階段,對於《莊子》,我主要是從尼采的自由精神來闡發,同時思想上也受到了存在主義的影響。第二個比較重要的階段,起自一九七二年夏天我初次訪美。在美期間的所見所聞,使我的注意力漸漸從個體充分的覺醒,開啟了民族意識的視域,而對《莊子》的理解也隨之轉移到“歸根”和“積厚之功”的層麵上去。第三個明顯的思想分界標誌則是美國“九·一一”恐怖襲擊事件發生之後。它使我更加看清了霸權的自我中心和單邊主義,由此推到《莊子》研究上,也使我更加注重要多重視角、多重觀點地去看待問題。以上三個階段並不是完全割裂的三部分,而是隨著時空環境的轉化才慢慢呈現出來的狀態。前一節的思路到了後一節也免不了會餘波猶存,或者一條線索起伏地發展著。
《莊子·逍遙遊》第一段:“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最初我的理解側重在“遊”,在“放”,在“精神自由”,這裏我可以拿尼采的觀點來對應。尼采曾經自稱為“自由精神者”,他說:“不管我們到哪裏,自由與陽光都繞著我們。”而莊子“逍遙遊”正是高揚的自由自在的精神活動。
尼采和莊子所散發的自由呼聲,使我能夠從中西傳統文化的觀念囚籠中走向一個沒有偶像崇拜的人文世界中。我在大學時代,台大哲學係的教學以西方哲學為主,四年所修的課程,使我一方麵極其讚賞西方哲人具有如此高度的抽象思維,但又令我深深感到西方傳統哲學確如尼采所說:注入了過多的神學血液。尼采宣告“上帝之死”及其進行“價值轉換”的思想工作,使他背負了西方兩千多年的曆史重擔。相形之下,莊子浸身於諸子相互激蕩下的人文思潮中,在老莊的人文世界裏,沒有尼采所承受的神權、神威所沉浸的宗教和神學化的哲學漫長曆史重擔。莊子的人文世界裏,天王消失了,連人身崇拜的人王也不見蹤影:“其塵垢糠,將猶陶鑄堯舜。”(《逍遙遊》)
我的青年時期,正處於新舊儒家重塑道統意識及其推波助瀾於個人崇拜的空氣中。這時,尼采的這些話語使我聽來眼明心亮:“生命就是要做一個人,不要跟隨我──隻是建立你自己!隻是成為你自己。”(《愉快的智慧》)“留心,別讓一個石像壓倒了你們!你們還沒有尋找自己,便找到了我。一切信徒都是如此,因此,一切信仰都不值什麼。”“我叫你們丟開我,去尋找你們自己!”(《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卷一《贈予的道德》)莊子的人文世界裏,“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汪洋恣肆以適己”,既沒有康德式的“絕對命令”,也不見膜拜“教主”的幻影崇拜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