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前言(1)(1 / 2)

在2008年春天《心理谘詢師臨床操作手冊》將由重慶出版社出版,我感到由衷的高興。因為我自1988年3月去日本留學至今,掐指算來正好20年了。在這20年的異國生活工作中,我作為一名大學教師,一名學者,以及一名心理谘詢師的成長還算順利,這都得益於許多老師悉心的教育和栽培。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師,我有一些自己在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和教訓,盼望與後學者分享,讓他們在實踐中少走彎路,盡快成長。

臨床心理學作為一門應用學科,有自己的獨特之處,縱觀各個國家臨床心理學的發展史,都有一個被認識了解和尊重的過程,我想這樣的問題在今天的中國也一定存在。

我們從事心理學研究的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從事心理學理論研究的時候,思路之縝密,理論之概括,證明之科學,分析之入微等等,不僅給人美感,而且給人以科學嚴謹和高屋建瓴的感受。而到了臨床應用的時候則缺乏這樣的科學美感,而是有很多的不確定和挑戰。臨床心理學要求心理谘詢師麵對每個不同的個案要把心理治療的理論和操作模型應用到位,這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從哲學上來說,這是實現理論到實踐的第二次飛躍,需要經曆從抽象概括到具體個別,從理性敘述到感性表達的演變過程,這裏存在很大的難度,特別是對於初學者來說更難。

其實,我們在學習任何一門學問的時候,一般來說當然是從理論入手。可是臨床心理學和其他學問的性質不同,這個學問如果不去踏踏實實地實踐,是不能夠真正掌握的。當我們實際麵對一個來訪者的時候,也許對於同樣的症狀,但是每個人都有完全不同的特點,開展工作自然會發現有很多困難。怎麼樣才更有效地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讓我們的心理治療獲得成功?談話的技巧、心理測試,以及如何解決阻抗、接受督導、和精神科醫生合作等等都變得十分重要。其中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談話技巧,每個優秀的心理谘詢師都善於溝通,如何讓每個來訪者都願意向谘詢師傾訴,谘詢師每次怎麼應對才能夠獲得良好的效果,則需要谘詢師逐步練習、了解和掌握心理谘詢的談話技術,僅僅通過看書或看別人谘詢,沒有自己的實踐是永遠學不會的。

在谘詢開始時的心理測試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來訪者的人格特征和發現問題的所在,尤其是成套測試對於準確地診斷很有效。不過,測試結果的解釋,則很講究,而且因為僅僅是用問卷測試的話,容易讓來訪者防衛或隱藏自己,這就需要適當地組合一些投射測試。而投射測試的解釋更困難,因此接受這方麵的嚴格細致的培訓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必須在實踐中運用才能夠真正地學會這些測量工具的實用方法。這樣,在開始谘詢的時候才可能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治療方向和計劃。

心理谘詢師的成長需要有足夠的督導經曆,這是任何一個新手谘詢師需要的不可缺少的支持。任何人都有可能對自己存在盲區,對自己了解不夠,心理谘詢師也不例外,但是谘詢師的盲區會導致谘詢的失敗,甚至對自己和來訪者造成傷害。對於初學者,心理谘詢的實踐過程中如果沒有經曆督導是很危險的,甚至可以說是不負責任的。但是進行督導的時候建立的督導關係也是很特別,沒有經曆過督導的人也是沒法體驗通過督導所獲得的感受和幫助。

總之,心理谘詢師是在實踐中成長起來的,隻有當我們掌握了心理谘詢、心理治療的理論和技能之後,能夠有效地把理論和操作技能用來解決來訪者的問題的時候,則所能夠感受的谘詢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心靈之美是難以言表的,這也是讓很多心理谘詢師陶醉的地方。當然,達到這個境界的時候我們也還不能忘記,要實現實踐到理論的又一次飛躍,因為每個國家和民族的心理治療理論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和獨創性,對於發展中的中國更應該有我們自己的心理治療理論體係和操作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