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自殺危機(3)(1 / 3)

自殺幹預的策略

當評估完自殺的危險水平後,就是選擇自殺的幹預策略了。

臨床心理專業人員第一次與有自殺念頭的人接觸時,應注意以下的幹預程序。這種幹預程序是由弗雷德裏克在1973年首先提出,並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1)傾聽。任何一個處於心理危機中的人,他最迫切的需要就是有人能傾聽他所傳達出的信息。對有自殺可能的人的指責隻會阻礙有效的交流。專業人員應努力去了解有自殺可能的人潛在的情感。

(2)對處於危機中的人的思想和情感進行評估。對任何自殺的想法都要認真對待。如果處於危機中的人已對自殺做了詳細的計劃,那麼自殺的可能性要比僅僅想到自殺時大得多。在做出自殺行動之前,他們既可能表現得很安靜,也可能表現得情緒激動。如果既處於明顯的抑鬱之中,又伴有焦躁不安,這時出現自殺的危險性最大。

(3)接受所有的抱怨和情感。對處於危機中的人的任何抱怨都不應輕視或忽視,因為這可能對他們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在某些情況下,處於危機中的人可能以一種不經意的方式談到他們的不滿或抱怨,但內心卻有著劇烈的情感波動。

(4)不要擔心直接問及自殺問題。處於情緒危機中的人可能會隱約涉及自殺問題,但卻不一定明確提出來。根據過去的經驗,在適當的時候直接詢問這一問題並不會產生不良的結果。但一般應在會談進展順利時再詢問這一問題,因為當與處於危機中的人建立良好的協調關係後再問這一問題效果會更好。處於危機中的人一般也不避諱被直接問及自殺的問題,並能公開地對此進行討論。

(5)要特別注意那些很快“反悔”的人。處於危機中的人經常會因為講出了自殺的念頭而感到放鬆,並且容易錯誤地以為危機已過。然而問題往往會再次出現,這時的自殺預防工作就更為重要。

(6)做他們的辯護者。處於危機中的人,他們的生活中需要有堅定、具體的指導者。這時,治療者要向他們傳達這樣的信息:他們所麵對的問題已處於控製之中,並且治療者會盡全力阻止他們自殺。這樣可以讓他們有力量感。

(7)充分利用合適的資源。每一個體都既有內部資源(個人的、心理的),又有外部資源(環境中的,家庭、朋友的)。心理資源包括理性化、合理化,以及對精神痛苦的領悟能力等。如果這些資源缺乏,問題就很嚴重,必須要有外界的支持和幫助。

(8)采取具體的行動。要讓患者了解你已做好了必要的安排,例如在必要時安排患者住院或接受心理治療等。對一個處於危機中的人來說,如果他覺得在谘詢會談中一無所獲,他會感到一種挫折感。

(9)及時與專家商討和谘詢。根據問題的嚴重程度,要及時與有關專家取得聯係。任何事都由自己一個人去處理是很不明智的。但同時應在處於危機中的人麵前表現得沉著,讓對方感到他的問題已處於完全的控製之中。

(10)決不排斥或試圖否認任何自殺念頭的“合理性”。當有人談到自殺時,決不能把這一問題看做是“有操縱性的”或並不是真的想自殺。如果這樣做,處於危機中的人會真切地感受到這種排斥或譴責,這是很不明智的。

(11)不要試圖“大喝一聲”就讓試圖自殺的人頓時悔悟。公開向試圖自殺的人討論並勸告他停止自殺,並相信這種評論會使對方認清自己的問題,這種想法是很危險的,可能會導致悲劇的發生。治療者應該指出隻要生命尚存,就有機會解決存在的問題;而死亡是終止了任何出現轉機的機會。同時也應告訴患者情緒低落的階段是會過去的,情緒低落雖然是對自我的限製,但它也是有其周期性的。當抑鬱症狀再次出現時,人們也應同時看到它不久又會消失。當正處於自殺或其他的情緒危機中時,不能讓患者自己一個人單獨去麵對。要知道,當一個人孤立無援或缺乏人際接觸時,自殺的危險性會大大提高。

本講介紹了自殺危機幹預,包括評估自殺危險水平和幹預策略兩個方麵。下一講我們結合具體幹預實例來展示幹預的具體過程。

第四講自殺危機幹預案例演示及自殺預防

上一講我們了解了自殺危機幹預中的具體策略,下麵我們來看一個具體的操作案例,看專業的危機幹預工作人員是怎樣進行工作的。

案例分析

趙成,男,24歲,高中畢業後留在家裏幫父母經營一個養雞場,兩年前被診斷為抑鬱症,服藥1年半,這兩年裏一事無成,情緒經常失控,經常摔東西,對人大發脾氣。現在情緒非常低落,對自己很失望,感覺自己從來就沒有做過一件成功的事,想自殺。被介紹來危機幹預中心接受幫助。以下是一段對話:

……

趙成:沒有出路,想急於找到出路,我現在就相當於自殺前的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