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訂版後記
我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專業研究美學和美育,出版過《中國現代美育思想述評》《審美教育的曆程》等著作。我很早又和學術界一些有識之士一起探索兩門應運而生的新學科——創造學和思維科學。
創造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日本等國家發軔的,旨在發掘和總結創造的特性與方法。20世80紀年代初,創造學引進中國,出現了創造學熱。1983年初,我和第一批出現的創造學學者,出席了在廣西大學召開的第一屆全國創造學學術研討會,在會上我作了《試論兒童藝術創造力》的學術報告,論文不久發表在國家級刊物當年第6期的《文藝研究》上。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1983中國兒童文學理論年鑒》曾收錄這篇論文。
思維科學是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倡導的,旨在研究思維的形態、特征、科學機製和實際應用。我多次出席全國思維科學學術研討會,發表我關於兒童審美思維、藝術思維的特征和訓練的觀點。這方麵的觀點融入了《試論兒童藝術創造力》等論文,成為我兒童文藝心理學研究的雛形。至今我還兼任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思維科學研究所上海分所副所長,進行兒童和青少年的審美思維、藝術思維研究。
事實上,我研究美育的同時,就在研究兒童文藝心理,或者說我研究美育時就有意識地研究兒童文藝心理,後者是前者研究的組成部分。正因為如此,我的著作《審美教育的曆程》(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版)中,收錄了《我國現代兒童藝術教育思想述略》《為了童星燦爛》《鈴木鎮一音樂才能思想述評》等論文。
經過多年研究,我在兒童文藝心理方麵形成了係統的觀念,從兒童藝術心理的生理機製研究到心理衛生與兒童藝術心理的關係研究,都達到了比較成熟的程度,覺得很有必要把它們組成一個完整的體係,於是產生了寫作《兒童文藝心理學》的意向。
可見,我的兒童文藝心理學研究由來已久,為1990年重慶出版社出版的《兒童文藝心理學》,做了大量的踏實的準備工作。
20世紀80年代,我國學術界人士的思想很活躍,單是文藝研究方麵,就出現了不少文藝新學科,文藝心理學是其中之一,我提出的文藝創造學也是其中之一。因此,我的《兒童文藝心理學》第一個特點,是在多種學科基礎上進行新的組合。如本書的內容提要所說:“本書是研究兒童文藝心理的學術專著。它以新學科創造學為基礎,同時把兒童心理學、文藝心理學、思維科學等學科的理論結合起來,全麵和係統地探討了兒童文藝心理各方麵的一係列問題,論述了兒童的藝術創造力;還通過國內外許多生動的典型的事例,介紹了培養兒童審美素質和兒童藝術人才的科學方法。”
我之所以花多年精力填補兒童文藝心理學著作的空白,是出於這樣的考慮:當時雖然有文藝心理學之類著作出版,但無不是以成功的作家、藝術家的藝術心理為研究對象。這樣的著作固然重要,但總有缺憾,這就是無視兒童美育和兒童藝術人才培養中藝術心理的重要作用,從而把研究兒童藝術心理現象的重任放棄了。因此,不論為現實中兒童審美素質和兒童藝術人才的培養著想,還是為未來的文藝發展和繁榮著想,都不能不把兒童文藝心理學著作寫出來,雖然不一定成熟,但畢竟“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達到拓展文藝心理學新天地的目的。也因此,文藝心理學是一門新學科,兒童文藝心理學是新中之新。我的《兒童文藝心理學》的第一個特點,正是以嶄新的麵目,麵對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