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隻是一年都不到的時間,原本還在禍害整個中華大地的戰亂就火堆燃盡後的餘煙。
而且這些餘煙即不是倒黴透頂的小日本也不是關係越發融洽的國共雙方,而是地方上的一些私人武裝。
沒錯,以劉沐昂的實力想要掃清這些土匪、馬幫不要太容易,但卻並沒有這麼做。
不是舍不得清剿的成本,主要是那麼多的部隊陡然之間全都閑了下來,反而容易引起麻煩。
與其這樣還不如弄點事情給他們做做,即能分散注意力又能練兵,同時對當地百姓也有好處。
在搞定了戰爭之後,劉沐昂卻並沒有急著去統一國內的政權與軍權,而是將心思放在了國力的休養生息上。
對於劉沐昂來說,甭管是皇帝也好還是領袖也罷,都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與其那麼辛苦,還不如心安理得地去做一個超級富豪。
反正各個黨派、軍隊、民間組織裏處處都有自己的人,做好幕後黑手可比在台前吸引火力的靶子有意思多了。
於是乎,在劉沐昂的有意“縱容”下,戰火基礎消散的國內很快就出現了群雄割據的局麵。
最大的實力足足掌握了好幾個省的地盤,最小的則是僅有一個縣城。
但甭管怎麼說,這些勢力都在劉沐昂的暗中指揮下紛紛開始玩起了“種田經營”類的遊戲。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
甭管在哪個時代,吃飯都是百姓們最最關注的問題。
以1940年的農業水平,甭管是種子的質量還是相應的技術,那都是相當的落後。
不過沒關係,隨著中華農業協會的成立,這種局麵很快就有了極大的改善。
在全國各國紛紛投產的農業機械廠就不說了,從大米、麵粉到肉類、蛋類、瓜果蔬菜等農產品,幾乎每個月都會有不少的新產品上市。
而這些新產品都有著不易病、產量高、營養豐富,還有生長周期短等等之類的優點。
利用生物技術培育出來的這些新型農產品,僅僅隻是三個多月的時間,就讓全國各地迎來了一場大豐收。
哪怕眼下季節不對,有些地方的氣候、水土也不合適,但這些統統都不是問題。
即使是最惡劣的地方,新型稻和新型小麥都有著不錯的收成。
至於那些環境、氣候、水土等各方麵條件都合適的區域,更是爆出了畝產一千五百斤至三千斤的驚人產量。
這還不算,這種新型農產品的生長周期都很短,即便是條件比較惡劣的地區一年也能種上兩季。
像湖廣、江南這類各方麵條件原本就很不錯的魚米之鄉,一年種上四季也不算誇張。
當然了,即便是生物技術再先進,也同樣要考慮農田肥力的問題。
這些新型農產品的各種優點也並非沒有代價,想要長得快、長得好,所需要的肥力自然要比普通農產品更多。
好在劉沐昂也不會忽視到這個問題,所以在最選推出的新型農產品之中就有幾種特別的牧草。
說特別,可不隻是因為這些牧草本身的種植周期、營養價值,還有針對性的適口性都相當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