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用藝術揮灑美麗的人生(1 / 3)

真正愛美的女人需要做到的不僅僅是熱愛美、追求美,而更需要從生活中領悟出美的真諦,把美的形貌與美的氣質、美的德行、美的風度結合起來。隻有這樣,女人才是真正的美,才會令人矚目,給人以美的印象。

接受藝術的熏陶能讓女人保持恒久的魅力。豐富的審美內容構成了優秀的美術作品。美術作品以美的藝術形式,產生美的視覺效果,並給人以美的感受和認識。無論是繪畫、雕塑還是建築以及工藝作品,我們在感受它們的同時,似乎都能感受到詩歌般的抒情,音樂般的韻律與節奏,甚至感覺到人類思想進步的脈搏……它們以其豐富的種類、諸多的風格和巨大的成就,為人類文化寶庫提供了大量的資源,並影響著人類的情感、思想和觀念。

1.音樂

音樂對於陶冶人的情操、培養人的品格修養、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準都有著重要作用,這是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長期作用於人,使人終生受益。音樂增強人的想象力、創造力的作用是難以置信的。音樂是聲音,看不見、摸不著,形象的音樂隻不過是一種比喻;音樂又是非理念性的、不確定性的,不但不同的人對於同樣的音樂會有不同的感受,即使同一個人欣賞同一段音樂,也能夠每次獲得不同的感受;更重要的是音樂有能夠直接作用於人的心靈的特性——不經過任何的中介,音樂與想象力、創造力是天生聯結在一起的。人的社會能力、交流能力、適應能力對於人的生存與發展有重要作用,而音樂活動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合作性和交際性。音樂產生於社會環境之中,人們從音樂中聽到的是他人的心聲,可以交流,可以共享。

我們都有這樣一種感覺,每當聽到一段熟悉音樂和一首歌,就會使我們想起一段往事和當時的情景,可以說,我們的成長是伴隨著音樂一起成長的。人生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音符在顫動,我們的心也隨著那音符一起顫動;當我們的心不再為音樂所動,說明我們的心已開始衰老。身體可以衰老,但是,心是可以永遠年輕的,而音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音樂的魔力有時候會超乎人們的想象,生命中沒有音樂也許不會有太多的不同,但是擁有音樂的人生一定更加豐滿。

也許,我們在緊張的工作、競爭激烈的社會中一天天變得粗糙麻木。但是,隻要你的心靈中還保有那塊柔軟的地方,就不會失去對美好世界的感知與向往。音樂常常使我們忘情,或感奮激越,或愁腸百結,或灑脫超然。再多的痛苦和不平都會在其中融化,而變得平靜柔和。也許,音樂是最人性化的藝術,因為它往往能打動我們心靈中最柔軟的那塊地方。

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端莊而又嫵媚,風情萬種,但誰能想到它出自剛毅狂暴的“樂聖”之手?它是“樂聖”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與一位匈牙利伯爵小姐共沐愛河的結晶。聽著這優美纏綿的音樂,任是鐵石心腸也不由你不動容。韓國女小提琴家鄭京和錄過好幾個版本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而她與德國指揮大師騰斯泰特合作的一版最為動人。據說鄭京和在錄這一版時,正是她剛生孩子不久,音樂家將初為人母的幸福體驗交融在音樂的演繹中,使得樂曲的第二樂章越發情意綿綿,閃耀出母性與愛的光輝。

音樂通過音調能影響人的情緒,以下主要介紹古典樂,它早在古希臘時代就為人所注意。他們認為E調安定、D調熱烈、C調和愛、B調哀怨、A調高揚、G調浮躁、F調淫蕩。古希臘的哲學家、科學家亞裏士多德就推崇C調,認為C調最宜於陶冶情操。欣賞古典樂,如果想走“正途”的權威路線,可以先看《音樂欣賞入門》之類的書;如果想貫徹音樂界的名言——讓音樂說話,讓解說消失,那麼對於音樂你隻需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和作者對作品的意見,至於音樂本身,還需要你自己去細細體會。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是入門的首選,優美動聽,淺顯易懂,如《1812序典》、《天鵝湖》、《胡桃夾子》、《羅密歐與朱麗葉》、《裏米尼的費朗西斯卡》、《弦樂小夜曲》、《曼弗爾德》、《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鋼琴協奏曲》等。另外,老約翰·施特勞斯的《拉德茨基進行曲》、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和《春之聲圓舞曲》、比才的《卡門》、古諾的《愛的禮讚》、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致愛麗絲》、《歡樂頌》和《命運交響曲》、門德爾鬆的《春之歌》和《乘著歌聲的翅膀》、蘇倍的《輕騎兵序曲》、舒伯特的《聖母頌》都是舉世聞名的名曲。當莫紮特《降B大調小提琴奏鳴曲》明快和暢、行雲流水般的旋律回蕩著,當音樂進入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中段時,小提琴在鋼琴的伴奏下奏出柔緩深情、如歌如訴的旋律,猶如一個經曆了風雪嚴冬的人,來到陽光明媚、春暖花開的原野,你的胸中會頓時升起一縷溫情,忍不住地想歌唱,由衷感謝上蒼的恩惠。這種感覺非音樂無法獲取。而中國傳統的民樂有《金蛇狂舞》、《花好月圓》、《二泉映月》、《梁祝》、《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等,又完全是另外一種享受。

音樂的多元化在於,喜愛古典音樂的女性,略帶神經質;喜歡民族音樂的女性,比較富於人性味,對父母較順從,喜歡照顧和體貼他人;喜歡流行音樂的女性,多數顯得平凡而沒有個性,但具有追趕時髦的特征;喜歡迪斯科的女性,是自由奔放型的人,與愛好民族音樂的人形成相反的個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