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我敗我秀——一起來曬曬那些毀顏壞習慣(4)(1 / 3)

自測四:鼻為“麵王”,可報疾病

在中醫麵診中,鼻子有“麵王”之稱。鼻子位於麵部正中,根部主心肺,周圍候六腑,下部應生殖。所以,鼻子及四周的皮膚色澤最能反映五髒六腑的疾病。

鼻子在預報脾胃疾病方麵尤其準確。病人出現惡心、嘔吐或者腹瀉之前,鼻子上會冒汗或者鼻尖顏色會有所改變。一些容易暈車的人感覺會比較明顯。

如果鼻梁高處外側長有痣或者痦子的話,說明膽先天不足,這是因為鼻梁是膽的發射區,如果這些部位出現了紅血絲,或者年輕人長了青春痘,再加上早上起來嘴裏發苦的話,多半就是膽囊有輕微的炎症了。

如果鼻子的色澤十分鮮明,這說明脾胃陽虛、失於運化、津液凝滯。就是說,患者的脾胃消化功能不好,水汽滯留在胸膈,導致四肢關節疼痛。

如果鼻頭發青,而且通常伴有腹痛,這就是因為:肝屬木,脾屬土,肝氣疏泄太過,橫逆衝犯脾胃,影響了脾胃的消化功能。應服用一些瀉肝膽和補脾胃的藥。

如果鼻尖微微發黑,這說明身體裏有水汽,是“腎水反侮脾土”的表現。本來應該是土克水,結果(腎)水反過來壓製住了(脾)土,水汽肆虐,以致腎的髒色出現在臉上。

如果鼻子發黃,這說明胸內有寒氣,脾的髒色出現在了臉上。這樣的人體內中陽不足,脾胃失於運化,吃下去的冷食或者涼性食物積聚在脾胃,這些寒氣上升又影響到了胸陽,所以寒氣就滯留在髒腑中。如果鼻子發黃,但光澤明潤,那就不用擔心了,這是即將康複的好兆頭。

自測五:口中有異味大多是髒腑出了問題

口中發酸,西醫認為是胃酸分泌過多導致的,常見於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中醫則認為口中發酸的病根在於肝胃不和、肝胃鬱熱,致使肝液上溢、胃酸過多。如果隻是偶爾感到口酸,多是吃了不容易消化的食物或飲食過量,不用擔心。如果經常口酸,並且伴有舌苔厚膩、打嗝時有腐臭味等症狀,多是脾胃虛弱,可以服用一些保濟丸或山楂丸。如果病人的口酸與胃酸上泛有關,同時還有舌頭發紅、脅肋疼痛等症狀,多半是肝胃不和,這時就要以瀉火、和胃為主。

口中經常發甜的人則是脾胃有問題,多為脾胃濕熱、熱蒸上溢的外兆;少數為脾虛,虛火迫脾津上溢,久了會發展為糖尿病。關於這一點,《黃帝內經》中也有記載:“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痹。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消渴”就是糖尿病的一種症狀。

現代醫學也證明了口甜是糖尿病患者和消化係統功能紊亂的信號。糖尿病患者口中發甜是因為血液中含糖量增高,唾液中的糖分隨之增高。消化係統功能紊亂可引起各種消化酶分泌異常,當唾液中澱粉酶含量增高時就會出現口甜。

口臭是由胃火引起。胃腑積熱、胃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胃腸出血、便秘等引起口氣上攻及風火或濕熱,口臭也就發生了。

我們知道火分虛實,口臭多為實火,由胃熱引起。胃熱引起的口臭,舌質一般是紅的、舌苔發黃,這時隻要喝用蘿卜煮的水,消食化淤,口臭很快就會消除了。胃熱引起的口臭多是偶爾發生,如果是經常胃熱、消化不良的人,治療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敲胃經,一直敲到小便的顏色恢複淡黃清澈為止。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由胃熱引起的口臭已經很少,最常見的口臭還是胃寒的原因,這類人多是舌苔普遍發白,口臭時有時無,反複發作。那麼對於這類由胃寒引起的口臭,平時就要多喝生薑水,如果怕麻煩,也可以將薑切成薄片,取一片含在嘴裏。

還有的人經常會覺得口中淡而無味,食欲不振,這多是脾胃的問題。如果伴有胃部脹滿、大便稀薄、脈細等症狀,則多半是脾胃虛弱,治療上應以健脾、和胃為主。如果伴有疲乏無力、大便稀軟、舌苔厚膩等症狀,並且不喜歡喝水,則多半是脾胃有濕,治療上應以燥濕、和胃為主。

中醫治病是講究整體觀念的,善於從外部症狀入手發掘其病理根源,所以當身體出現某種症狀,千萬不要隻是簡單地將這種症狀消除,而要找出其根本原因,從根上治療疾病,這樣才不會讓疾病以一種更為隱秘的方式對身體進行傷害。

自測六:舌為心之苗,可觀疾病測健康

中醫診病特別重視舌頭,認為舌頭為心之苗,人體五髒六腑的變化都會在舌頭上呈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