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年間,即公元16世紀初,淮安府山陽縣有一位自號“射陽山人”的吳姓人,家中出了一件怪事。俗話說,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可是這家婦人葉氏懷孕三年,卻始終未有分娩之意。每與中醫先生把脈,皆雲有孕且是生男之象。然始終未見出產,連中醫先生也甚為詫異。
敢問世間哪有婦女大肚三年而不生者?左鄰右舍難免惹來閑話。那葉氏乃出身名門望族的大家閨秀,生得聘婷秀雅,溫婉可人,隻因懷孕之事終日鬱鬱寡歡。射陽先生及年邁老母徐夫人亦愁雲滿頭。
一日,忽有一鶴發童顏、仙風道骨的長須老者不請自來,把脈後說道:“昔日商朝陳塘關總兵李靖夫人懷孕三年六個月後,生下一個肉團,一劍砍去,跳出一個哪吒來。如今貴夫人亦有孕三年還仍有胎動,若生出來,也定是個非凡之物。”說完,老者捋著胡須飄然而去。
不日,淮安府天象大變。這淮安府,在今日看就是江蘇淮安,本應是個明明朗朗的豔陽天,卻突然黑雲盤旋,狂風驟起,倏忽間大雨瓢潑。葉氏頓感腹中劇痛無比,扶腰捧腹,哀嚎不止,似有臨盆之勢。吳母忙差人冒雨請來產婆,進進出出忙活起來。
古時產子,男人不便入內。射陽先生難掩激動與緊張之情,在隔壁書房內焦急地來回踱步。激動的是苦等三年終於等到臨盆之日,焦急的是能生出什麼“非凡之物”卻不得而知。
射陽先生身高七尺有餘,蒜頭鼻,招風耳,口唇厚重,卻是杏核明眸,彎月長眉。一雙美目,神采精亮,隻眉頭緊蹙,似有鬱鬱之氣。其幼時便敏而多慧,博極群書,工於詩文,聞名鄉裏。眾人皆雲憑其才學,科舉及第,如拾一芥。然而他卻偏偏醉心於野史怪譚、神話奇論,尤喜搜奇獵怪,卻無意於經濟文章。怎奈科舉之製,唯有屈心抑誌攻於八股,豈料科場汙濁,屢試不第,沉鬱難宣,遂題字一幅掛於書房以明誌:“功名富貴自有命,喜笑悲歌氣傲然”,落款正是射陽山人。其字點畫豐腴,行草相間,勁秀俊朗,氣勢不俗,實乃其不同流俗、剛直不阿之精神寫照。所謂射陽山人,乃古代文人以居住地自封為號的普遍風氣。淮安在漢代曾叫射陽縣,縣之東南有一湖泊叫射陽湖;山人,乃隱居山林、與世無爭之意,以射陽山人為號,足見其情感所依和誌向所寄。
書房內陳設極其簡陋,隻一長桌,一臥榻,一斑竹筆筒,一舊窯筆洗,雖無傳世法帖、古董珍玩,但有圖書四壁,充棟連床,東牆置道、釋二家之書,西牆置儒家典籍,中橫臥榻之外,雜置神怪典故,以便休憩時隨手翻閱。窗前置鬆檜盆景,建蘭芸草,亦別有一番雅致。
書桌上疊放有《大唐西域記》、《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和《悟空入竺記》等古籍。敢問彼時真有悟空其人?現代人多以為悟空乃神話故事虛構之人物,其實不然。曆史上,悟空乃唐玄奘西遊取經百餘年後的一位唐朝名僧,俗名車奉朝,自幼習武,藝高膽大,慣使一根三十六斤重熟鐵棍。受皇命出使天竺迦濕彌羅,因病滯留,病愈出家,皈依佛門,在天竺遊巡佛祖聖跡、釋經講法近40載。回歸長安後,唐德宗念其不辱使命、功績卓著,封為壯武將軍兼試太常卿,賜法名悟空。唐玄奘遊學異國的所見所聞被編撰成《大唐西域記》,車奉朝的西域經曆亦被編成《悟空入竺記》,此二部佛家經典被後世廣為研究解讀,衍生出詩話、評書、雜劇等眾多民間文學作品。故而悟空確有其人,並非憑空杜撰。
射陽先生踱步至長桌前,拿起一枚羊脂白玉佩在手中細細把玩。口中輕聲默念:“吳空,吳空……忽覺猶言是,沉思始悟空。”似有斟酌品鑒之意。古之君子必佩玉,亦有給出生男嬰戴玉之習俗,以期品德如玉,用心雕琢。射陽先生常以為他人立傳、寫書等賣文補貼家用,偶得一和田璞玉,便請工匠去皮打磨,細細雕琢,意欲待夫人產子,則取名吳空,並以玉寄之。玉佩正麵用小篆鐫刻“吳空”二字,並以透雕刀法刻出祥雲環繞,背麵以蠅頭小楷工整鐫刻唐玄奘所譯《般若心經》全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好一部般若經典,僅260字卻道盡佛家精髓,助眾生認清自我,參透有空,解脫痛苦,超越生死,通達宇宙人生真相的至高智慧。若能了悟此經空性真義,修持心性,戒除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這五蘊煩惱,便可達到安樂、祥和、幸福、寧靜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