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經絡篇(一)(1 / 1)

1.經絡循行方向歌。

載於《素問·逆順肥瘦篇》。論述了十二正經的循行方向。

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手足三陰經上行為“升”,手足三陽經下行為“降”;若舉手過頭,則十二經的循環方向可簡要概括為“陰升陽降”。

2.經絡分布規律歌。

作者自撰。闡述了十二正經的循行分布規律以及陰陽、手足與髒腑相配的原則。

經脈十二屬髒腑,手經屬胸足在腹,屬髒為陰行肢內,六腑陽經在外主,太陰在前少陰後,厥陰在中分明布,陽明少太前中後,前後內外各所屬,猶有踝上八寸下,厥陰太陰交叉駐。

十二經脈分別屬絡於十二髒腑,經脈命名以五髒陰經為主,心、肺、心包三髒在胸屬手經,肝、肺、腎三髒在腹屬足經。陰經屬髒,行於四肢的內側陽經屬騎、行於肢體的外側陰經分太陰、厥陰、少陰三經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陽經分陽明、少陽,太陽三經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後特例是在內琛上八寸以下厥陰在前、太陰在後有一交叉。

3.十二經營行次序逆順歌。

明·張景嶽所著,載於《類經圖翼》。概述了髒腑營氣、衛氣運行的流注次序及十二經脈的循行走向規律。

肺大胃脾心小腸,胱腎包焦膽肝續,手陰藏手陽手頭,足陰足腹陽頭足。

十二經的循行以四經為一組,由手太陰經始,至表裏經手陽明經,再至同名經足陽明經,再至表裏經足太陰經,形成一個環路。十二經共有三個環路,周而複始,如環無端。

4.十二經氣血多少歌。

作者自撰。論述了十二經脈氣血之多少,可指導臨床選穴、針刺。

多氣多血經須記, 手足陽明大腸胃;少血多氣少陽經,焦膽少陰心腎隨;多血少氣為太陽,太陰厥陰肝脾肺,陽明多氣多血,經脈氣血知多少,表裏兩經正相背,陽明刺時出血氣,太陽出血惡氣非,出氣惡血刺少陽,針刺手技以之為。

陽明經有手經大腸,足肖,少陽、少陰經少血多氣,三焦、膽經屬少陽,心、腎經屬少陰,太陽、太陰,躍陰多血少氣,此為《靈樞·九針》所栽。《靈樞·五音五味》厥陰作少血多氣。《靈樞·血氣形誌》太陰作多氣少血。

陰經的氣血多少與其相表裏的陽經相反,少陰與太陽相反,厥陰與少陽相反;太陰與陽明相表裏,不能作少氣少血,故多血少氣。

陽明多氣多血,故刺可出血氣太陽多血,刺則出血、惡氣。少陽多氣,刺則出氣、惡血。針刺當據經脈氣血多,少而出其血氣。

5.經脈循行與病候歌。

載於明·萵武《針灸聚英》。全麵記述了十二經脈的循行、主病本篇以《靈樞·經脈》中的十二經脈原文與之對照相參,便於學習掌握。

手太陰肺經循行與病候歌。

手太陰肺中焦生,下絡大腸出賁門,上膈屬肺從肺係,係橫出腋胂中行,肘臂寸口上魚際,大指內側爪甲根,支絡還從腕後出,接次指屬陽明經,此經多氣而少血,則病喘與咳,肺脹膨膨缺盆痛,兩手交瞀為臂厥,所生病者為氣嗽,喘渴煩心胸滿結,儒臂之內前廉痛,小便頻數掌中熱,氣虛肩背痛而寒,氣盛亦疼風汗出,欠伸少氣不足息,遺矢無度溺色赤。

肺手太陰之眛,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掮胃口上膈屬肺,從肺係橫出腋下,下循狀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揭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琬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眢,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噠上氣喘喝,煩心胸滿。

狀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小便數而欠。氣虛則扃背痛寒,少紀不足以息,溺色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