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神經性皮炎
本病多因風、濕、熱之邪鬱於肌膚,或由血虛生風化燥而成,其發病多與精神因素有關。好發於項部、肘部、窩、上眼瞼、會陰部、大腿內側等處,後背亦有發生,並多呈對稱性。局部皮損為扁平狀丘疹,常融合成片,幹燥肥厚,有苔蘚樣變化,可陣發奇癢,遇熱汗出或夜間尤甚,搔抓之後可有少量白屑脫落。本病為慢性皮膚病,常常反複發作,致使病變部位皮膚變厚而堅,狀如牛頸之皮,故有“牛皮癬”之稱。
1.治療原則
養血祛風,清熱利濕。
2.取穴
督脈(背腰部分)、膀胱經背部4條線、阿是穴。
3.手法
梅花針叩刺,叩刺順序是:先督脈自大椎至長強,連叩三遍,使之微微充血,次之叩膀胱經靠督脈兩旁的側線,亦由上而下(大杼至白環俞),再次叩膀胱經的兩條外側線,方法同上,由附分至秩邊,最後叩局部皮膚病損部位。
4.方解
本病的發生多與精神因素有關,呈慢性反複發作性。內為血虛風燥,外而濕熱熏蒸,因此治療當以內外兼治,標本兼顧為原則。筆者體會督脈總督一身之陽,善治由於精神因素引起的各種病變。膀胱經背部的兩條側線乃人體髒腑、氣血、精氣會聚之處,各種病變的發生均可反映在所屬的腧穴之中。因此以梅花針輕叩人體後背的兩經五線,既可調整髒腑陰陽,又可調節 氣血營衛,從而達到養血祛風,解肌止癢之效。局部叩刺可適當加重手法,使之少量出血,以達清熱利濕,活血止癢之功。綜上所述,對於本病的治療,筆者采取了整體與局部相結合的方法,以達內外兼治,標本兼顧,養血祛風,解肌止癢的作用。
5.典型病例
患者朱某某,男,48歲,1987年7月初診。1年前因與妻子離異而受精神刺激,約半年後自覺後背發癢,搔之舒適,夜間加重,有時影響睡眠,因而到醫院求治,經檢查發現背部有約一掌大小的灰黑色的增厚皮膚,遂診為神經性皮炎,並給予藥膏塗之,病情緩解兩個多月。自4月份起再次發作,再以前藥塗之無效,且於入夏以後有加重之勢。經朋友介紹而來針灸科治療。檢查發現後背部(脊柱左側)有約5cm×7cm大小的增厚皮膚區,呈灰黑色如硬幣厚,並可見有抓痕。患者飲食可,睡眠有時受影響,大便幹,2~3日一行,小便調。遂按上法加支溝、豐隆通便進行治療,6次後癢止便通,二十餘次後皮炎部皮膚變薄,又繼續治療兩個多月,皮膚基本恢複正常。
六、針灸美容治驗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美是人的天性,美能使人心情舒暢,精神振奮,給人以美的享受。
美容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期人們便發現酒後麵部潮紅如抹胭脂,故把酒看做可以使人變美的一種媚藥。商紂王的寵妃以一種草藥塗麵染甲,以美邀寵。晉代的《肘後方》有“美容專篇”。中醫美容內容豐富,方法多樣,使用安全,效果確切,並且從整體觀念出發,強調美容的“神、氣、色”,通過全身調整和麵部治療相結合,使氣血暢達,經脈疏通,氣血津液等營養物質能保證輸送到外部器官,既能治病,又能防病,身體健康而又能美容駐顏。現僅就針灸美容問題做一簡介。
針灸美容是通過針或灸作用於身體的某些穴位及部位,刺激機體,調動機體的內在因素,調整髒腑功能,推動氣血運行,使經絡暢通,以達機體各部位的組織器官氣血充盈、皮膚潤澤之目的。
(一)針灸美容的作用機製
關於針灸美容的作用機製,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
1.針灸對血液有調節 作用
針灸的這一作用,對維持機體內在環境的平衡,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可使血液的各種有效成分趨向生理平衡。如針灸既可使紅細胞增多,血紅蛋白上升,而使麵色紅潤,又可降低紅細胞,而治療紅細胞過多症。
2.針灸有擴張血管的作用
針灸不僅可改變血液內各種成分的平衡關係,而且能夠擴張血管,加快血流速度,促進新陳代謝,改善麵部的營養狀況,有利於麵部肌肉的柔嫩,使皮膚光滑,富有彈性。
3.針灸可以調節 內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