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呃逆治驗
呃逆一證是指氣逆上衝,喉間呃呃作聲,短促而頻繁,連續不斷,不能自控的一種常見症狀。俗稱“打嗝”,古名為“噦”或“呃”。臨床可分虛實兩大類,以實呃者居多。實呃可由飲食不節 ,感受寒涼,或肝鬱氣滯等引起。呃聲多洪亮有力,或兼見胸脘痞悶,噯腐吞酸,或口幹便結等證。舌苔多呈膩腐,脈見弦滑。虛呃者較少,多由脾胃虛寒,或久病胃氣失和,中氣耗傷而致,其表現為呃聲細微無力,良久呃出一聲,臨床可見畏寒肢冷,喜食熱品,或可見腹脹便溏等證。舌淡苔薄白,脈象虛細無力。重證患者若出現短頻無力的呃逆,多屬胃氣已敗的危險證候。
1.治療原則
疏肝理氣,和胃降逆,或健脾和胃,溫中散寒。
2.取穴
中脘、內關、足三裏。實呃者加合穀、太衝、豐隆;虛呃者加章 門、脾俞、胃俞。
3.手法
內關、太衝、豐隆瀉;章 門、脾俞、胃俞補。虛呃者中脘可灸。
4.方解
呃逆一證是指氣逆上衝,致使喉間呃逆作聲的一種證候。臨床可分虛實兩大類,但以肝氣鬱結,橫逆犯胃,而導致胃失和降之實呃居多。因此治療多從脾胃入手。中脘為胃之募穴,又為六腑之會,是胃的經氣會聚之處,實者可調理氣機,降逆止呃,虛者溫中散寒,益氣止呃,是治療本證的主穴。內關為心包經之絡穴,該穴具有寬胸理氣,和胃降逆,利膈止嘔之效,臨床一切胃家疾患均可用之。足三裏乃胃經合穴,又為胃之下合穴,功專治胃,凡脾胃虛寒或胃腑失和等虛實胃病均可調之。以上三穴相伍為治呃之主方,可共奏疏肝理氣,降逆止呃之效。豐隆祛痰化食,通便,以助利膈止呃之效。脾俞、胃俞為膀胱經背部的腧穴,具有健脾和胃之功,尤與章 門、中脘相配,為髒腑俞募配穴法,可治療由於髒腑功能失調引起的一切疾患。
5.典型病例
崔某某,男,60歲。因頻繁呃逆,不能自控一星期而住某醫院,經中西醫各種療法治療4日,而呃聲仍舊不斷,因請餘進行針灸治療。往診時患者呃聲頻頻,聲音洪亮,在樓道內即可聽到其呃聲。望麵色如常,舌淡紅,苔白膩,脈弦滑數。問除偶有睡眠不好外,無其他兼症。遂按上述實呃法治療,行針10分鍾左右呃聲即止,留針30分鍾,安睡一夜呃聲未作,第2天呃聲已明顯減少,間隔有時,又按上法治療兩次而告愈,隨訪數年未複發。
(三)不寐治驗
不寐通常稱為“失眠”,中醫或稱為“不得臥”、“不得眠”。本證是以經常難以入睡為特征的一種證候。不寐的證情不一,有初臥難以入寐者;有寐而易醒,醒後不能再眠者;有時寐時醒,睡眠不穩,或亂夢紛紜者;甚則還有通宵不寐者。按中醫辨證分型可分為心脾兩虛、心腎不交、心虛膽怯、胃失和降及肝鬱氣滯等五型。
1.辨證分型
(1)心脾兩虛。本型多因思慮過度,內傷心脾,心傷則心血暗耗,血耗則無以藏神,神不藏則不能守舍;脾傷則無以生化精微,而致血虛難複,不能上奉於心,則導致心神不安而成不寐。《類證治裁》說:“思慮傷脾,脾血虧損,經年不寐”。由此可見,心脾不足引起的不寐,關鍵在於血虧。
(2)心腎不交。凡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因房勞過度,或久病體虛,腎陰暗耗,不能上承於心,水火失於濟濟,則心陽獨亢;或勞心傷神,心火內熾,不能下交於腎,腎主誌,腎虛則傷誌,心藏神,心火熾亢則神動,心腎不交,則神誌不寧而不寐。
(3)心膽氣弱。多因體質嬌弱,心膽常虛,故善驚易恐,夜不安寐;或因突受驚恐,情誌不寧,惕惕不可終日,故夜寐不實。
(4)胃失和降。經雲:“胃不和則臥不安”,概括地闡明了因飲食不節 ,胃腸受傷,宿食停滯,或痰熱中阻,胃失和降而成不寐。
(5)肝鬱氣滯。每因情誌不舒,肝失條達,營血暗耗,乃致陰虧於下,而陽亢於上,心神失養而致不寐。
2.臨床表現
(1)心脾兩虛。
主症:多夢易醒,心悸健忘,體倦神疲,飲食無味,麵色不華,舌淡苔薄白,脈細而弱。
證候分析:由於心脾虧損,血少神不守舍,故多夢易醒,健忘心悸。血不上榮,故麵色少華。生化之源不足,血少氣衰,故四肢倦怠,精神萎靡而脈見細弱。
(2)心腎不交。
主症:心煩不寐,頭暈頭痛,五心煩熱,或心悸健忘,腰酸耳鳴,或有夢遺,口幹津少,舌紅少苔,脈細數。
證候分析:腎水不足,心火獨亢,故心煩不寐;髓海空虛,則健忘;心悸,腰酸乏力為腎虛之故;口幹津少,五心煩熱,舌紅,脈細數均是陰虧於下,虛火上炎之征;肝腎陰虧,相火易動,故見眩暈,耳鳴,夢遺等。
(3)心膽氣弱。
主症:心悸不寧,夜不成寐,或多夢易醒,易驚善恐,舌色淡,脈弦細。
證候分析:心虛則神搖不安,膽虛則易驚善恐,故心悸不寐,或多夢易醒,舌淡脈弦細,為氣血不足之象。
(4)胃失和降。
主症:轉側不眠,胸脘脹滿,腹痛不舒,或大便燥結,舌苔白膩或黃膩,脈象滑實有力。
證候分析:脾胃運化失常,食滯於中,升降之道受阻,故脘悶噯氣,舌苔膩,腹中不舒,因而影響睡眠,並轉側不寧。宿食內停,積濕生痰,因痰濕不化而生熱,故脈見滑實有力。便燥腹脹,亦是熱結之征。
(5)肝氣鬱結。
主症:夜不能寐,心煩易怒,頭暈頭痛,兩脅脹滿,耳鳴,口幹口苦,便結,舌紅,苔黃,脈弦數。
證候分析:怒氣傷肝,氣鬱化火,上擾心神則不寐,肝火亢盛則易怒,陽亢於上則頭暈頭痛,肝膽相表裏,故可見兩脅脹滿,口幹口苦等症;鬱怒化火則便結。舌紅苔黃,脈弦數亦為肝鬱化火之象。
3.治療
(1)心脾兩虛。
治療原則:補益心脾,養血安神。
取穴:心俞、脾俞、膈俞、百會、內關、神門、三陰交。
手法:以補法為主。
方解:心俞、脾俞補益心脾。膈俞為血會穴,補之可以養血,三陰交亦為健脾補血之要穴,二穴合用可調理心氣,以達鎮靜安神之效。百會為諸陽之會,用以補氣,氣充則血盛,氣血充盛,神有所藏,則睡眠自安。
(2)心腎不交。
治療原則:滋腎寧心,交通心腎。
取穴:大陵、神門、太溪。
手法:平補平瀉。
方解:大陵為心包經的原穴,神門為心經的原穴,二穴合用,可以通調心經及心包經的經氣,清心火,安心神。太溪為腎經原穴,用以滋腎水,養腎陰。三穴均為原穴,合用可交通心腎,使水火得濟,神誌安寧。
(3)心膽氣弱。
治療原則:益氣寧心,安神定誌。
取穴:百會、內關、關元、照海、心俞、膽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