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臨床醫師,在通常情況下,是能夠駕馭疾病,並能掌握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及轉機規律的。但是對於某些特殊病例,卻難以推測它的預後,至於能否治愈則更沒有把握。然而通過針灸治療,有時卻能創造奇跡。
筆者曾遇1例34歲的患者,月經遲發,一年半載來潮一次,25歲結婚,9年不孕,曾幾經中西醫治療,均無濟於事,由此而產生家庭不睦。經朋友介紹,抱一線希望來我科門診求治,經詳問病史後,始知經常以黃體酮誘發月經,但停藥則第2個月即停經。患者百般苦惱,已無心再去求醫,來我科前已1年沒有月經,同時伴有心悸、氣短、頭暈無力等症狀。觀其麵色白無華,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弱。此乃先天稟賦不足,氣血虧虛不能充養胞宮之症,遂予百會、關元、三陰交諸穴刺之,以補腎氣、調衝任、益氣血、升陽氣。治療4次,月經來潮,患者的喜悅之情自不必言,在場的中外學生亦皆為之瞠目。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第2個療程僅僅治療五六次,患者竟然懷孕了,孕期正常,足月生產,全家無不為之歡欣。由此,讓人不得不歎服針灸的神奇。
溯本求源,針灸療法的形成與發展,可謂源遠流長。
第一節 針灸療法的起源與形成
大量的化石和出土文物表明,在距今10000~4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便使用了砭石、骨針和其他帶尖的器物,作為醫治疾病的工具以放血排膿、解除病痛,並有伏羲氏製九針、燧人氏鑽木取火、神農氏嚐百草等傳說。由此也可看出,砭石治病技術最早,灸療次之,藥餌治病再次之,也是符合曆史發展規律的。
到了殷商時代,冶煉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為針具的改革創造了必要的物質條件。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針刺工具與針灸療法文字的最初記錄,反映了殷商針灸醫學發展的一個側麵。
周代,則以青銅製針,並有《孔穴主治》殘卷的發現,共記錄腎俞等4個孔穴的主治及針灸方法。甲骨文中還發現有“毒藥攻其內,針石治其外……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的記載,都反映了周代針灸技術的狀況。
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奴隸製步入到封建製社會的巨大變革時期,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麵,都有重大發展,尤其是冶鐵技術的發明,對針刺工具的製造和針灸醫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從湖南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及《漢書·藝文誌》的著錄中,可以看到《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脈法》、《五十二病方》、《黃帝內經》等古典醫籍,這些著作均記載了如何使用砭石和灸法,保存了兩千多年以前針灸學真實而古樸的麵貌。《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都是論述人體經脈的循行、主病和灸法的;《脈法》除論述診脈治病外,還特別提到了灸法與砭石治病問題。如“以脈法明教下,脈亦聽人之所貴毆(也),聽人寒頭而暖足,治病者取有餘而益不足毆(也)”。“病甚,陽上於環二寸而益為一久(灸)”等。《五十二病方》主要是論述治療內、外、婦、兒、五官等各類疾病的方法,全書共52題,每題都記述了對該病的治法,包括灸法、砭石、藥劑等治療方法,其中砭刺方法兩種,灸法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