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思考的進階(1 / 3)

思考從現實生活開始

如果說現實有兩個,一定會有人啞然失笑吧?但是,對於偷吃了智慧樹上的“禁果”的人類來說,現實真的絕不是一個。

我們直接接觸的外部世界是現實的,具有物理性質,我們可以在其中進行理性活動;而我們的頭腦裏還有另一個現實世界,幾乎所有感性活動都是在那裏進行的。若將前麵的物理性現實稱為“第一現實”,那麼頭腦中的現實就可以稱為“第二現實”。

第二現實是根據第一現實信息和第二現實信息主觀創造出來的世界。這個現實雖然是虛擬的,但是帶有強烈的現實感,有時甚至比第一現實更加現實。有些知識層次比較高的人常常會否定第一現實,而生活在第二現實中,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讀書人的第二現實主要是通過閱讀獲得的信息構建的,我們說讀書人是“理論性的”,就是因為他們通常不直接接觸第一現實,而是通過知識來間接地接觸。這樣做雖然有其局限性和弊端,但將思考與第一現實隔絕,往往能夠起到深化思想的作用,所以也並非一無是處。

實際上,我們大部分人隻生活在第一現實中。如果僅僅如此,人不能算作是真正地活在現實中——這一點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了,所以才產生了對哲學的探究。甚至有些哲學家認為,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第二現實的構建所做的準備。總之,為了清楚地認識第一現實,人類需要依賴第二現實中的經驗和觀點。

以前,文字是獲得第二現實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最近幾十年間,電視等多媒體大量湧現,它們帶來的信息如此生動逼真,有時甚至比第一現實信息更加真實。我們在起居室裏就能環遊世界,有時會產生一種真的去旅行了的錯覺。在不知不覺中,多媒體已經成為了我們獲得第二現實信息的主要渠道。

思考是現實生活的投影

讀書,然後在頭腦裏描繪出一個世界來,文字是第二現實信息,對於這一點應該沒人會產生誤解。但是,通過電視等多媒體得到的信息如此栩栩如生,卻會給人帶來一種錯覺,認為它們是第一現實信息。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中,恐怕還沒有誰像現代人這樣,獲得的第二現實信息比第一現實信息更豐富、更真實。這可以說是人類精神史上的一次革命。

現在,除了傳統的、通過閱讀獲得信息而創造出來的第二現實外,還多了一個通過影像信息創造出來的第二現實,這使得生活變得更加複雜起來。所以在思考問題時,我們必須意識到這兩種第二現實之間的差異。

思考是發生在第二現實中的,我們通過閱讀等方式獲得前人的成果,並在頭腦中與他們對話,由此產生新的思考。這種思考與第一現實之間的分界線非常清晰,所以有些人認為:我們是通過與低層次現實絕緣,從而向高層次現實邁進的。但是,他們的想法錯了,因為發生於第二現實中的思考都來源於第一現實。簡單地說就是:思考產生的根源是真實生活中的汗水。近代人忽視了這一點,並且認為思考的階級製度已經確立,以為隻有所謂的“知識分子”才思考,而體力勞動者用不著思考和創造知識。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看”和“讀”一直受到尊敬,而“做”和“感受”的價值很少得到認可。

其實,思考和創造知識並非“看者”和“讀者”的專利,汗流浹背的勞動者也無時無刻不在產生獨特的思考、創造全新的知識——這一點不容忽視。我們還要明確的是:無論多麼高深的理論思考,都不可能與第一現實毫無瓜葛;無論多麼特別的知識創造,都有第一現實生活的投影。

思考不能與真實生活脫節

在當今這樣一個第二現實淩駕於第一現實之上的時代裏,第一現實必須得到更多的重視。現代人們的思考,幾乎沒有了汗水的味道,因而顯得缺乏活力。在不經意間,我們的思考已經變得比以前更加抽象,而抽象是從第二現實中產生的思考性格,所以即使現代思考豐富多彩,而且通過多媒體手段把自己表現得栩栩如生,它仍然不具備第一現實性。因此,我們更加有必要關注那些建立在第一現實之上的思考和理性活動。

上班族在工作中接觸的大都是第一現實,所以他們的思考理應根植於第一現實。如果做不到,他們必須進行反思。但是作為學生,每日埋頭於書本,根本無暇接觸第一現實,所以他們的思考都是第二現實的土壤中開出的花朵,這並非他們的錯,而是教育體製造成的問題。

受這種教育的學生一旦脫離書本進入社會,就會變成一個非知性的社會人,因為他們隻會把理性活動的根紮到第二現實的土壤裏。隻有“飛機人”才能將理性活動植根於第一現實,“滑翔機人”的能力是做不到這點的。

學生的思考和社會人的思考之間的差異,就像滑翔機和飛機一樣不同。社會人也常常會從第一現實中跳出來,一頭鑽進書本裏尋找第二現實,因為不讀書的話很難維持第一現實中的思考,這是無法否定的事實。但是,始終忙於在第一現實中工作的人如果不能及時轉變思考模式,那麼即使模仿學生讀書,也很難在第二現實中產生什麼真正有價值的思考。同理,學生剛剛從第二現實進入第一現實時,也很難讓自己的行動和認知統一起來。

所以,無論是社會人還是學生,都要盡快掌握自如轉變思考模式的方法。

要產生帶汗味的思考

就整理而言,第二現實中產生的思考比較好處理,因為它產生之前已經有了初步的歸納和總結。而整理第一現實中產生的思考就比較困難了,因為它們是零散的,而且沒有老老實實地待在固定的框架裏,需要我們從頭開始對其進行歸納、分類和總結。很多第一現實中的思考往往以零星的念頭告終,正是因為沒有堅持梳理的緣故。

正如本書一開始就說過的,現代人的思考方式大多是要有別人牽引才會動的“滑翔機式”,而不是自備動力的“飛機式”,所以很少有人能在工作或日常生活中主動思考。把第一現實中的思考加以整理,進而創造出新思想就更不要指望他們了,因為他們不是“飛機人”,他們的理性活動幾乎都是模仿,而並非真正的創造性活動。

“滑翔機人”不會在第一現實中思考,他們的思考隻有在第二現實中才能產生,這種思考與第一現實脫節嚴重,是沒有汗味的思考。如果人類社會不能源源不斷地產生出散發著汗水氣息的思考,那是非常危險的。所以,我們必須培養出更多的“飛機人”。

“飛機人”如果不想讓自己在第一現實中的思考以構思、設想告終,就需要設法將其係統化、結晶化。而諺語就是係統和結晶後的一種產物,它是最古老的思想表現形式,但同時也是最現代的總結方法。還有,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個個詞語,如果追根溯源的話,也都是第一現實中創造出的思想產物。真正的創造性思考必須紮根於第一現實,這一點現代人務必要銘記於心。

學會高層次的閱讀

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把閱讀分為以下三種:

①通過閱讀,重新認識自己已經接觸過的事物,以下簡稱A式閱讀;

②通過閱讀,認識自己尚未接觸的事物,以下簡稱B式閱讀;

③通過閱讀,發現一個全新的陌生領域,以下簡稱C式閱讀。

如果文章內容是自己所熟知的東西或經曆過的事,那麼這種閱讀無疑是A式閱讀。這樣的閱讀很多,例如:閱讀描述自己熟悉的風土人情的文章、閱讀幾天前看過的體育比賽的報道、閱讀一家自己經常去的商店的介紹等等。通過A式閱讀,我們會對事物產生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

如果始終單一地進行A式閱讀,那麼一個人的認知層次就永遠隻能停留在較低的水平上。因為他讀到的都是自己已經知道的,即使再怎麼深入地讀,腦子裏也不過是些屬於最基本認知形式的“情景再現”。

想提高認知層次,就必須培養自己通過閱讀去理解未知事物的能力,這種閱讀就是上麵提到的B式閱讀。在B式閱讀中,沒有什麼可以給閱讀者當墊腳石,閱讀者要麵對的大量事物都是以前從不知道的,而且經常會有自己不理解的內容在閱讀中出現。要飛躍這些障礙,隻有借助於我們的思考力和想象力。

所以,不管我們多麼熟悉和喜愛A式閱讀,也不能永遠隻停留在那裏,因為掌握B式閱讀方法是學會創造性思考的前提條件。在A式閱讀中,我們大多數時候都在“了解”,而在B式閱讀中,光“了解”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做出“解釋”,要能用對文字的理解做披荊斬棘的工具,從而找到未知世界的大門,並拿到它的鑰匙。要是能做到這一點,那麼把未知變成已知就不再遙遠了。

很多人之所以能通過閱讀找到進入未知世界的鑰匙,就是因為掌握B式閱讀的方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B式閱讀是非常重要的。在現實中,不少人隻停留在A式閱讀上止步不前,並錯以為這就是閱讀的全部,這樣的人是不會思考如何從A式閱讀提升至B式閱讀的,他們隻能永遠停留在低級的閱讀層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