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獨立思考,一生受用(1 / 3)

你是“滑翔機人”,還是“飛機人”?

一旦有了學習的念頭,大多數人首先考慮的就是去學校。這裏的“大多數人”指的不是學校裏的學生,而是那些離開學校的大人們。

比如:當孩子們長到一定年齡,自己能獨立做一些事情的時候,那些家庭主婦們就有了空閑,開始想把課本重新撿起來。於是,她們到母校去,要求當一名旁聽生。即便最後沒付諸行動,這麼想的也大有人在。

其實,這麼做和這麼想的並不僅限於家庭主婦。不管男女老幼都覺得,要學習知識,去學校最合適。長久以來,大家都認為要想學習首先得有人教,而學校裏準備好了現成的人和書本等著你,所以去學校學習是最正統的方法。

在現代社會,存在一種可以稱之為“學校信仰”的東西,以至於全國的初中生中,多達94%的人都要升入高中。幾乎每個人都會說:“要是連高中都不上,那怎麼行?”確實,接受過學校教育的人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掌握社會生存所必需的知識。而且,現在社會上要求具備一定知識的職業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學校越來越受重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可是,學校的學生都是在老師和書本的牽引下進行學習的,並非獨立獲取知識。所以“自學”、“自習”之類的說法不過是徒有虛名。這樣的學生就和滑翔機一樣,依靠自己的力量永遠飛不起來。

遠遠看去,滑翔機和飛機十分相似,同樣是在天空中飛翔,而且滑翔機安靜優雅的滑翔姿態甚至比飛機的更優美動人。悲哀的是,滑翔機永遠不具備獨立飛起來的能力。

成績優異的學生,卻沒有獨立“飛行”的能力?

作為滑翔機,優等生都是出類拔萃的。但要是有人說:“自己能飛嗎?飛一個看看!”這時他們就一籌莫展了——因為滑翔機是需要外力才能飛行的。

學校是訓練“滑翔機人”的地方,並不培養“飛機人”。滑翔機訓練時,要是裝有發動機的飛機混了進來,那就麻煩了,甚至會出危險。在學校裏,推崇的是順從——牽著你去哪兒,你去哪兒就是了。自作主張地飛來飛去是不合規矩的,馬上就會被糾正。於是,最終每個人都變成像模像樣的滑翔機,畢業了。

說到畢業,那些堪稱優秀的學生想畢業,也是要寫論文的。寫論文與之前的學習相比,稍有些不同,因為論文是“隨便寫點兒自己喜歡的東西,什麼都行”。麵對這樣的要求,“滑翔機這樣思考,人生就不一樣學生”往往會束手無策。是啊,突然要求他們做以前沒做過的

事情,怎麼可能做得了呢?於是,這些優秀的“滑翔機學生”們慌了神,開始去找老師“商量”。

“自己一點兒想法都沒有就跑來找我,真是沒辦法!”

“讓老師手把手教,就算論文寫好了,也不能算是論文的!”

要是有老師這麼說,並且撇開他們不管的話,“滑翔機學生”就會撅起嘴巴,埋怨老師不肯給予指導,然後跑到“照顧周到”的老師那裏尋求幫助。這些老師會告訴他們讀什麼、看什麼、寫什麼,之後他們便會開開心心寫出一篇“滑翔機論文”來。如果說畢業論文大都是如此炮製出來的,恐怕也不算言過其實。

似乎越是成績好的學生在寫論文時越是束手無策,因為他們隻在做別人吩咐好的事情時得心應手,要自己動腦子,那可就難了。在長年累月的滑翔機訓練中,總是有人給予外力的支持,而習慣了這種依賴後,他們就失掉了獨力飛翔的能力。

為什麼職業棋手反對義務教育?

直到現在,還有些職業棋手明確表示:“義務教育持續到初中對我們有害無益。本來是頭腦發育最快的時期,卻讓我們在學校接受什麼滑翔機式訓練,那將來怎麼能成大器呢?”

其實,小孩子是非常富有創造性的,大多數孩子毫不費力便可以成為詩人或是小小發明家。但隨著學校裏不斷地灌輸,詩歌變成了八股文,發明家也開始亦步亦趨。所以說,古代的藝術家和現代的職業棋手之所以對學校教育懷有抵觸情緒,也並不單純是感情用事。他們覺得:一心想造飛機,卻老在滑翔機學校裏磨蹭,那是不行的。

他們這樣想、這樣說,並不是在否認人類必須同時擁有“滑翔能力”和“飛行能力”這一事實,而是因為現在的社會上,培養“滑翔能力”處於壓倒性的優勢地位,完全不具備“飛行能力”的“優秀人才”層出不窮,而且還受到“能夠出色飛行”的好評。

被動地接受知識是“滑翔能力”,自己發明和發現是“飛行能力”。不可否認,如果完全沒有“滑翔能力”的話,那麼連最基本的知識都不可能學會,無知地去飛行,肯定會釀成事故。但不可否認的是:“滑翔能力”僅僅是基礎,而不應該是一個人擁有的全部能力。

一般來說,接受學校教育的時間越長,“飛行能力”就越低。雖然也有例外,但大多數情況都是如此。因為既然做滑翔機能飛得好好的,又何必冒著風險去當飛機呢?

學校在創造“滑翔機人”方麵做得很好,但幾乎從未致力於培養“飛機人”。所以,學校教育發達的結果就是社會中的“滑翔機人”越來越多。長此以往,人們都成了彼此相似的滑翔機,這時連缺點就會變成優點。如果大多數人老是說:“這就是智慧!這就是聰明!”那麼大家都會忘記真實的評判標準,認為滑翔就是真的在飛翔。

燦爛的花朵下有深盤的根

大多數人隻見花朵,不見枝葉,即使看見了枝葉,也不會對樹幹多看幾眼,就更別說去考慮根須了。總之,人們往往會被花朵這個結果迷住,而完全想不到它的根本。

據說,植物地上可見的部分和地下隱藏的根須幾乎是相同形狀而且對稱的,而花朵之所以能美麗綻放,正是因為地下存在龐大的根係組織。如果隻是因為花朵美麗,就將其剪下,那麼即使把它插在花瓶裏精心嗬護,它也會很快凋零。由此可見,花朵必須根植於土壤中,不能失去深盤於地下的根。如果怠慢了“根須”,卻又想長期擁有屬於自己的花朵,那簡直是異想天開。

知識正是人類社會這株植物開出的花朵。明治時期以來,日本的知識分子源源不斷地引進了許多開放於歐美土地上的“花朵”。雖然其中不乏連“根”帶“須”、希望“整株”移植的大膽嚐試,但更多的還隻是剪來了“花朵”。所以,這些“花朵”大多數都漸漸枯萎了。

前麵提到的“滑翔機人”能夠按照別人的指令,將花朵剪下來,妥當地插入花瓶。但要想讓花朵長期綻放,那就必須由“飛機人”出手了。因為隻有他們才能很好地將“根須”植於土壤,讓“知識之花”和“文化之花”在本土盛開。如果學校教育一直忽視“飛機人”的培養,那麼“有花無根”的現象一時間就很難改變,國家和民族的進步更是無從談起。

為什麼要成為“飛機人”?

當今社會,計算機以其遠遠勝過人類的“滑翔能力”取代了很多“滑翔機人”的位置。所以,僅僅被學校培養成為一個“滑翔機人”,已經無法繼續高枕無憂地生活下去了。不具備“飛行能力”,早晚會被計算機搶走飯碗。如何培養更多的“飛機人”,是社會和學校需要共同考慮的問題。那麼作為個體,一個“滑翔機人”應該考慮的是什麼呢?他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在自己的“機翼”上裝一部發動機!本書想和大家討論的,正是“滑翔機人”如何變成“飛機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