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思想源於印度,從東漢靈帝光和二年到元魏永平元年,淨土宗的主要經典“三經一論”,即淨土思想傳入我國,淨土信仰也就普遍流布開了。至於五台山弘揚淨土信仰的最早僧人,當是首推彌天釋道安及其高足慧遠法師和元魏曇鸞大師。這是因為,東晉永和九年,道安“於太行恒山創立寺塔”,弘揚佛教之故。《元和縣誌》曰:“漢改恒山為常山。”《括地誌》又曰:“北嶽,釋家謂之青峰埵。”《清涼山誌》卷2還說:“五峰之外,複有四埵。東曰青峰埵,即常山。”常山即恒山,恒山為五台山東埵。故曰釋道安是將佛教傳入五台山的最早僧人,所立之寺塔,也是五台山最早的寺塔。
《高僧傳》卷第5《釋道安傳》曰:“安每與弟子法遇等於彌勒前立誓,願生兜率。”後至臨終之日,還“備睹兜率妙勝”,感佛來迎。道安還著有《淨土論》6卷,為中國佛教弘揚淨土法門著作之嚆矢。他的特點是專修彌勒淨土,求生兜率內院。兜率內院在娑婆世界的欲界本土,最為切近。但它不易修、不易生,又不及彌陀淨土莊嚴殊勝,經論上也記載不多。所以,隻在《彌勒上生經》譯出之後,盛行修此法門和供養彌勒聖像。到唐代玄奘、窺基師徒之後,就淹沒無聞了。但唐代時五台山還盛行此法。因此說,道安也是五台山弘揚彌勒淨土信仰的先驅。
慧遠,俗姓賈,“雁門樓煩人”。“樓煩古邑也。迤崞北三十裏許”,即今原平市沿溝鄉茹嶽村人。他還在故裏建勝井院,北齊時改稱婁煩寺。現存門樓1座、乾隆三十一年禦製《樓煩寺》匾1塊、金代石塔1座、萬曆四十一年《重塑慧遠禪師像碑記》1通等文物古跡。1990年又重建大殿和僧堂10間,並新塑了慧遠法師彩色塑像。又《代州誌》4《重修白仁岩寺記》雲,原平縣茹山白仁岩禪“寺創於晉遠公”,至今還有遠公“說法台”、“古南庵”、“試心石”、“枰心石”等古跡。原平民間傳說:“先有樓煩寺,後有五台山。”原平東與五台山接壤,茹山為五台山之支脈,樓煩與五台山近在咫尺,樓煩寺和白仁岩禪寺近逼仙都,均為五台山的著名古刹。
因此說,慧遠是繼道安之後將佛教傳入五台山地區的最早僧人,所建之寺也是五台山最早的寺廟。慧遠為東晉傑出的佛教學者,一生專心著譯,弘揚教義,持修戒定,崇護僧製,結社念佛,德才感人,皈依者眾,是中國佛教淨土宗的初祖,也是五台山淨土宗的初祖。他所宣揚的念佛三昧,不同於五門禪中的念佛觀,也不同於專稱名號的念佛觀,還不同於脫離教戒的達摩禪。因為它是由《般舟三昧經》建立起來的一種依據教戒、思專想寂、誌一不分、氣虛神朗的觀想念佛。它把彌陀淨土看成是由報業所感的應佛、應土;又把佛本願力看作了自力,認為凡夫隻能往生事淨土,所以就成了一種以高人、隱士等知識階層為伍的理論派。盡管它對以後的華嚴、唯識、天台、三論諸宗有過一定影響,但它脫離了苦難深重的廣大民眾。因此,它不及後起的曇鸞派發展迅速普遍、家喻戶曉。
曇鸞是五台山的著名高僧,14歲上出家於佛光寺,潛心研究《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和《佛性論》,對龍樹一係的思想和涅槃佛性很有見地,被稱為四論宗高僧。當他注釋《大集經》時,因病擱筆,遍訪名醫治療。因聞茅山道士陶弘景之大名,於大通年中,離開自己生活了37年的五台山而去了江南求取長生不老之方。路經梁都建康時,曾麵見梁武帝,談論佛性義,受到讚許。後至茅山拜訪了陶弘景,受《仙經》10卷。返回魏都洛陽時,遇到天竺三藏菩提流支,授予《觀經》,且曰:“此大仙方,依之修行,當得解脫生死。”遂將《仙經》焚之,專修淨土,自行化他,流靡弘廣,皈依者眾。所以魏主尊為“神鸞”,並敕住石壁玄中寺。其著作有《調氣論》、《讚阿彌陀佛偈》1卷、《略論安樂淨土義》1卷、《淨土往生論注》2卷。
他以“五念門”和“十念相續”的方法解決了往生彌陀淨土的問題。又以“佛本願力”和“二道二力說”解決了進入淨土後得不退轉、早作佛的問題。從而基本上解決了往生淨土的一係列問題,闡明了淨土立教的本義,奠定了淨土宗的思想理論基礎。因此,後世尊其為中國佛教淨土宗的祖師。其實,他也是五台山佛教淨土宗的二祖。入唐以後,曇鸞派的淨土教相當盛行。因為自鸞公以後即有300餘人傳其道法。其中,特別是玄中寺道綽、善導及五台山的法照大師,他們繼承了鸞公的淨土教旨和慧日、承遠的淨土思想而相次宣說。一麵從思想理論上探索,一麵又作彌陀尊像、淨土變相,遂使淨土信仰傳遍大江南北,深入僧俗民間。如在五台山文化圈內的交城、太原等地,皆是7歲的兒童口念阿彌陀佛,90歲的老翁日夜思念阿彌陀佛,臨命終時還感佛來迎。阿彌陀佛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簡直成了漢地佛教的代名詞。因此,五台山與京都長安一樣,成了唐代淨土宗的中心。
唐代是五台山佛教的極盛時期,各宗各派都至五台山弘揚教義,組織隊伍,開辟道場,成立宗派。淨土宗也不例外,也把五台山看成了自己的道場。這是因為,淨土法門是釋迦牟尼創造的,迦葉、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馬鳴、龍樹、世親弘揚的,同時,也是文殊、普賢的歸宿。《觀佛三昧經》雲:“佛記文殊當生極樂世界。”《文殊發願經》也曰:“願我命終時,除滅諸障礙,麵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刹。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所以,唐代時五台山就有了慧遠、善導、慧日三派的淨土教。
慧遠派 又名廬山派。它是由遠公繼承和發揮了佛圖澄和道安的淨土思想及般舟三昧之法,期待見佛往生,提倡實相念佛之派。所謂實相念佛,則是觀察自身和諸法實相,實相無相,猶如虛空,心及眾生本來平等。如是之念即是真念,念念相續,諸佛即可現前。唐代五台山總因寺沙門福運修的“忘我相,了空色”的法門,就是實相念佛。
善導派 又稱玄中寺派。它是由善導繼承和發展曇鸞、道綽的思想,力唱依靠佛本願力,強調持名念佛,主張凡入報土之派。該派力倡的持名念佛,又叫稱名念佛,專稱念佛,是該派的一大特色。為什麼呢?“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颺神飛,觀難成就,稱名易故”。“若有眾生,稱念阿彌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必得往生”。一念尚且如此,何況“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呢?所以,他再三強調“稱名禮拜,相續不斷者,現世得無量功德,命終之後定得往生”,而且是“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可見,專稱念佛功高易行,三輩九品都可奉行,不論愚罪人,隻要念念相續,即可往生。因此,專稱念佛就會受到廣大民眾的喜聞樂見和普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