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派,宗者,宗旨,宗師。宗旨,就是主要思想,或教義,或經典;宗師,創宗立派的祖師。派者,派別,同一思想體係、儀式、行事等的僧團。因此說,宗派就是各有所宗的學術、文藝、宗教組織。而佛教宗派就是尊奉同一祖師、思想、教義,依據同一儀式、行事等組織起來的僧團。如華嚴宗、天台宗等。佛在世時,佛教隻有惟一的僧尼團體,稱為僧團。然而,在佛滅之後數百年間,就產生了20個部派;到大乘佛教時,因學術觀點的分歧,又形成了中觀派和瑜伽派。
漢傳佛教
佛教初入中國時,隻有一定的僧團,而無派別。宗派是在各種學術觀點和教義已經確立,學派也已經產生,祖師的傳承也已明確的基礎上所產生的僧團。中國的佛教宗派是在六朝後期所產生的各種學派的基礎上,於隋唐時所產生的。有八宗和十三宗之說,所謂八宗,即是律宗、三論宗、淨土宗、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禪宗、密宗;所謂十三宗、就是加上毗曇、成實、三階、地論、攝論。又,禪宗又有五家七宗之說,五家者,臨濟、雲門、溈仰、法眼、曹洞等流派;七宗者,五家中的臨濟宗又分出楊歧派和黃龍派。
五台山的佛教宗派是在中國佛教宗派產生的氛圍中,在北朝佛教中所產生的種種學派基礎上,到唐代時產生的。前麵說過,北魏時五台山已成了中國北方研習《華嚴經》的聖地,北朝的許多僧人懷著對文殊菩薩的崇敬,紛紛到五台山朝拜文殊,研習《華嚴》等諸多經論。這還因為,魏獻文帝和孝文帝,亦覽諸經論,與僧人談玄論義,以釋義修心養性之故。如孝文帝曾下詔,允許高僧每月入宮三次,講論佛經;又尊道登為師,聽其講解《成實論》等。因此,在他執政期間就聚集了道順、惠覺、僧意、惠紀、僧範、道弁、惠度、智誕、僧顯、僧義、僧利等義學名僧,遂開了重視義學的學風。再如,五台山清涼寺的靈辯法師,著《華嚴論》100卷,為中國論釋華嚴之始。法聰律師在五台山北寺講解《四分律》,門人道覆錄為《四分律疏》6卷,為中國最早解釋《四分律》的論著,而法聰律師還被源諒的《律宗燈譜》尊為中國律宗三祖。出家於佛光寺的曇鸞,於四論佛性彌所窮究,是五台山最早的四論師。但他後來又鑽研了關於極樂淨土的三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一論(《往生論》),著作有《往生論注》、《讚阿彌陀佛偈》、《略論安樂淨土義》等,提出了二道二力說、持名念佛法和往生成佛論,創立了關於彌陀淨土的理論,被梁武帝尊為“肉身菩薩”,孝靜帝賜為“神鸞”,日本淨土宗和淨土真宗於12世紀末還奉為其宗的“祖師”、“本師”。
到北齊時候,以北齊諸帝崇尚釋教,又割恒、定等8州之稅,以供僧眾衣藥之資,再加上早在北魏時已實行的僧祇戶、僧祇粟和佛圖戶等政策,遂使寺院有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僧人們也就能夠安心辦道,研習經論,著書立說。時有華嚴元匠慧光作《疏》4卷,始判華嚴為圓教,其弟子曇衍造《華嚴經論》7卷;另一弟子靈詢不僅研習《涅槃》,而且擅長《維摩》,著作有《成實論刪要》2卷和《維摩疏記》行世。他的弟子祥雲研習《涅槃》,弘揚四宗(因緣宗、假名宗、不真宗、真宗)判教。其弟子靈裕,儒釋兼通,專業華嚴、涅槃、地論、律部,撰有《十地疏》4卷、《地持疏》2卷、《維摩疏》2卷、《般若疏》2卷、《華嚴疏》和《旨歸疏》共9卷、《涅槃疏》6卷、《大集疏》8卷、《四分律疏》5卷等。再是,曇義、曇訓、玄賾也都專業《華嚴》,比丘尼法秘在五台山秘魔岩習禪誦經50餘年,卒後還以其名命名此岩。如此等等,高僧雲集,學風濃鬱,遂出現了以靈裕菩薩為首的毗曇師、沙門道紀為首的成實師、地論學者曇遷為純正的攝論師、上統法上弟子慧遠弘揚的涅槃師、並州僧統靈詢弘傳的地論師、慧光弟子曇隱盛弘的四分律師、大統法上為首的淨土師、禪師僧綢傳承的楞伽師、道長法師敷衍的四論師等,而五台山主要盛行的有華嚴、涅槃、禪、律、淨土等學派。
隋朝,雖然是一個短命王朝,但它結束了兩晉以來近300年的分裂局麵,統一了中國。統一的政治、經濟,就使南北朝的各種文化也出現了一個新的綜合。對於佛教而言,南朝偏重於義理的探究和玄談,北朝注重建寺造像、廣種福田及實踐禪修。在經論的研究方麵,南方重視涅槃、攝論、般若性空及四論義學,北方則盛行地論、毗曇等。隨著隋代的南北統一,打破了原來政治、地域等方麵的隔閡,南北佛教交光互攝,互異的偏尚逐漸轉化,各宗派相互吸收融合,遂使佛教的各種學派有了一套新的教學、儀式、行事等規則,這就奠定了佛教宗派產生的堅實基礎。事實上,隋代時就產生了天台宗、三論宗和三階教三個佛教宗派。於此,對三論宗和三階教作一簡要介紹。
三論宗產生於陳隋之時,較天台宗的創立稍後。以其是以《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三論為立宗依據,故名。又以其是著重闡揚諸法性空之理,故又名法性宗。其祖師傳承依《三論祖師傳集》說,釋尊為第1祖,文殊、馬鳴、龍樹、提婆、羅睺羅依次為2至6祖。但《三論宗血脈》及《八宗綱要》卷下則以文殊為初祖,馬鳴為次祖,龍樹為3祖,提婆為4祖,羅睺羅為5祖。而在中國的傳承依次是:羅什、僧肇、僧朗、僧詮、法朗、吉藏。吉藏,俗姓安,西域安息國皇室後裔。7歲出家,師事法朗。因曾住會稽嘉祥寺,故稱“嘉禪大師”。他擅長義學,立論精當,論議警捷,辨才無礙,著述頗豐,廣設講席,盛弘三論,是三論宗的實際創始人。可惜,無“禦眾之德”,故寂後,繼起無人,於唐代就衰微了。但,他的弟子慧灌將其傳入了日本,且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