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遠航飛船,就能指能在以光年為單位的大尺度星際距離上,進行航行的宇宙飛船。
它們基本是以類光速為常規巡航速度的,這就要求他們有更先進的動力方式。任何基於動量理論的飛船,是不可能輕鬆的達到類光速的。
首先就有一個加速度的問題,加速度大了,飛船裏的乘客受不了,肯定會被壓成肉餅。要是小了,那要加速到近三十萬公裏每秒的類光速,幾乎都必須以年為單位!
而且更糟糕的是,在幾乎沒有阻力的宇宙真空中,他加速上去需要這麼長時間。減速下來,也需要這麼長時間。而且加速減速都必須消耗飛船的能量,這就使得能量的利用率平白無故的浪費了一半,最關鍵的是消耗的時間上讓人難以接受。
地球現在的遠航飛船,都是基於大統一場理論中的對空間結構的解析原理來構建強大的推動力的,這解決了慣性力對乘客和飛船結構的壓迫的問題,能在數小時間將飛船推上類光速,也能在數小時間將其減速下來。
就像“三叉戟”號,在飛船上所有員工都安排就緒之後,便脫離了懸靠著的搭載平台,開始以反作用力的化學火箭將自己推離了地球近地空間。
直到兩個小時之後,三叉戟到達了地月係統的引力平衡點後,才開始了真正的加速。
太空中,隻看見這個十字圓環的一側的空間開始了均勻的膨脹,而另一側則同一時間開始了均勻的緊縮。
圓環兩側的的空間勢能開始出現了巨大的差距,表現在宏觀上,就是一道道均勻穿過整個圓環十字麵的的強大引力!
這時的引力,便是三叉戟的推動力!這空間勢能的變化,便是三叉戟飛船的能源核心所耗費的能量!
這種因為空間曲率變化而帶來的力量,是均勻的作用於整個飛船,包括飛船裏的每一個乘客的。
飛船的運動,就可以看作是沿著這些被飛船製造出來的引力線不斷的作自由落體運動!
所以,整艘飛船的人,會處於一種失重狀態,即使這引力再龐大,他們也隻是與不斷加速而產生的慣性力對之進行抵消,作用不到乘客的身上去。
三叉戟飛船上的空間引擎,將這種空間勢能的落差拉到了極大的程度上,使得飛船就像被一顆黑洞吸引過去一樣,加速度達到了極高的強度。
一瞬間,原本處於地月引力平衡點的三叉戟號,便化作一條黑線,消逝在了遠方。
一個小時後,三叉戟號達到了類光速,空間引擎的輸出功率立刻開始降低,降到一個非常低的,隻有地球表麵標準重力的程度,並且其作用範圍縮小到了飛船之上。
到了這個時候,三叉戟號上的乘客,也就從失重狀態下開始恢複到了正常重力環境了。
沐銘立刻感覺到了這一點,他長呼了口氣。他的感覺實在太敏銳。剛才飛船加速的時候,在常人的感受中,隻是平常的失重狀態。
但沐銘不是這個樣子,他感覺飛船一直在墜落,墜落,而前方這是一處可怕的空間凹陷,似乎能吞噬毀滅一切。
盡管沐銘知道這隻是因為他的敏感而帶來的錯覺,並一再提醒自己,但沒人會喜歡這種錯覺的。
沐銘打開了腦中的時間流逝感知功能。結果不出意料,顯然,腦中的這個時間流逝感知器在沒有參照係的情況下,無法判斷此地真正的時間流逝速度,它顯示的還是正常。
但這是不可能的,類光速狀態下,時間流速相對平直空間的標準時間,要慢得多的多。
這裏過去一天,或許地球時間就過去了幾個月也說不定!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要去外太空去完成這次員工考核,似乎非常的不靠譜,因為據沐銘所知,太陽離它的比鄰星,也有4.2光年。
即使三叉戟的目的地是就是這個比鄰星的行星係,那一來一回,都快要九年了,這怎麼可能呢!
飛船為每一個學員安排的房間都非常的小,大概隻有三個平方米,裏麵除了一張床外,一個信息終端外,還有一個能看見星空的圓圓的弦窗。
沐銘就看著飛船弦窗外的那一條條被拉成光柱狀的恒星,陷入了沉思。
他打開了林珊送給他的探測儀的另一個功能:星圖比照。觀測的結果是,三叉戟此刻在太陽係天球的一側,幾乎是以垂直與太陽黃道麵的方向在飛。
這讓沐銘更加的疑惑了。他的知識麵,讓他無法猜測當前三叉戟所要去的目的行星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