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1年。
曾經讓人仰望的神秘浩瀚星空,此時卻來到人類的腳下。
麵臨著地球資源的逐漸枯萎,人類為了避免淪為籠中鳥的宿命,開始主動向著太空探索。經過數代人的努力,人類已經開始觸及並居住在了遙遠的深空之中。深空的最前沿,包含著已知與未知恒星係的廣袤區域則被稱為「邊境」。
那是一片充滿著血與沙的瘋狂之地。大部分人類,是永遠也不敢涉足於那片遠離了「正常文明」未知區域。不過對於開拓者,探險家,雇傭兵,還有不法分子來說,「邊境」還有另外個名字——「機會」。
自從IMC(星際製造有限公司,The-Interstellar-Manufacturing-Corporation)將未來戰略的圖釘一顆顆摁在了「邊境」的地圖之上時,尋求機會的人們,就趨之若鶩地從各個方向奔向了那片瘋狂之地。
「邊境時代」,徹底來臨。
這些活躍在「邊境」的人們,他們可不是無腦的蠢蛋。雖然這兒危機四伏,雖然這兒暗流湧動,但是他們卻都還保留著一絲生存的希望。而這道保護著他們生存希望的最後防線,有著一個曆史久遠的名字——「泰坦」。
「泰坦」是機械外骨骼裝甲的通稱,就像上古時代普羅米修斯給人間帶來了火種,工業革命時期瓦特給人類帶來了蒸汽機一樣,「泰坦」,則是人類涉足太空以來,公認的最偉大的劃時代發明。
「泰坦」的誕生,還要追溯到人類仍在為了地球資源錙銖必較的時候,當時一個並不怎麼起眼的小型自然資源開采公司,哈蒙德工業的某位工程師(是的,因為工程師當初簽署了保密協議,所以這位天才的名字到現在都未披露)天馬行空地將「神經連接裝置」和伐木場裏的那些粗獷機械吊臂結合起來,從而誕生了第一架以砍伐樹木和搬運為使命的「泰坦」——「亞馬遜一號」。
在接下來的兩百多年間,當初那具簡陋的機械外骨骼裝甲的久遠後裔,已經涵蓋了人類現今生活的方方麵麵,軍事目的,空間探索,礦業運輸,深空搜救……抑或者說,「泰坦」就是如今人類的生活和未來?
伴隨著「泰坦」的成長,當初的哈蒙德工業漸漸被曆史遺忘。不過哈蒙德工業的另一個名字,卻如今響徹宇宙之中所有的人類聚集地。IMC,這個以「泰坦」的核心技術「哈蒙德技術」起家的商業霸頭,靠著對於「泰坦」的壟斷,先進的星球市場調查技術和完善的地圖數據庫,在短短的一個世紀裏就攫取了人類生產總值一半的巨額財富,成為了當之無愧的第一商業帝國。
雖然說次世代的人類政府采用的是聯邦製,但就像凱撒時期的元老院一般,聯邦政府已經成為了一個名符其實的傀儡。而攥緊著傀儡之線的,就是IMC。
或許不僅僅是聯邦政府,在可見的將來,恐怕整個人類的命運之繩,也會被IMC捏在手心。如果IMC在「邊境」和反抗軍的對抗中勝出的話。
反抗軍(Militia)其實並不是支軍隊。要是嚴謹考量的話,也許連一個管理有序的組織都算不上。就像有黑就有白,有陰就有陽一樣,在二元論潛移默化的影響下,為了抵抗IMC在邊境的一係列胡作非為不擇手段,一個共同簽訂了「邊境共同防禦協定」的鬆散聯盟就此誕生。和IMC那些穿著「二戰」製服設定的洗腦工作人員不同,反抗軍的背後,是一群邋遢的星際農場主,海盜,雇傭兵和不法分子。按照協定的要求,他們被劃作了不同的「旅團」來負責不同「邊境」地圖的防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