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後的沈從文,獨自回到湘西去,千裏沅江兩岸的風光是那麼的清明,那麼的高遠。於是,在水勢軋軋作響的行船中,他給張兆和寫下了令我們現代人耳熱心跳的情話。
1933年9月9日,沈從文與張兆和在北平中央公園舉行了莊重的婚禮。是年,新郎31歲,新娘24歲。以當時的婚姻習慣來講,婚姻中的男女雙方都應該是晚婚的了。
當時,婚禮的賓客雖然所請不多,卻大抵上是中國北方學界的成名人物。男女雙方的親屬,張府參與婚禮者,有大姐張元和、大弟張宗和、四妹張充和及二叔張禹齡一家。沈家則有表弟黃村生、姐夫田學曾、九妹沈嶽萌及玉姐夫婦在場。張禹齡代表女方家長致證婚詞,胡適之老大哥作證婚人。
季羨林先生後來講:“他同張兆和女士結婚,在北京前門外大柵欄擷英番菜館設盛大宴席,我居然也被邀請。當時出席的名流如雲。”
為準備這次婚事,沈從文沒有用張府的一分錢,獨力承擔了1200元的巨額開支。這幾乎是沈從文全部的積蓄了。
新居安置於北平西城達子營28號的一個小院子。
樸素厚重的兩扇小小黑漆門,迎麵有一個小巧的影壁,後麵走進的是一個不大的長方形院子。院子裏長著一棵槐樹、一棵棗樹。北屋一明兩暗三間平常瓦房。影壁對麵另有一個小小的廂房。這樣的布局,使北京初秋的天空,顯得格外清明,格外的高遠。張兆和很喜歡這四合院的一種明淨而又單純的氣象。沈從文因此出錢把它買下了。
從文先生後來講:正是人生新婚的得意之色,張兆和帶給他前所未有的創作靈感。在北平,他開始著手寫《邊城》。當時,住著的一個小小院落中,有槐樹,有棗樹。每天的朝陽初上時分,他已經坐在小竹椅上,據著紅木小方桌靜靜地寫了。每星期隻寫一章。情致那樣閑淡。《邊城》一共不到7萬字,足足寫了近半年的時間。
沈從文這篇小說一開始是在《國文周報》上作連載的,每期一章。
這個時候,老朋友巴金從上海來到了北平,看望新婚燕爾的沈從文夫婦。巴金一見到張兆和,就笑眯眯地講,他是這場婚姻的有功之臣。
這段軼事,筆者在《塵埃裏開出的花》一書中講過。
當時,沈從文從青島前往蘇州示愛。他在上海有一個短暫的停留。沈從文住進了上海西藏路的一品香旅社。在那裏,他遇見了從南京跑到上海來組稿的、《創作月刊》主編汪曼鐸。汪先生十分熱情,硬要做東請沈從文在一間俄國西菜社吃中餐。
因為嫌兩個人的飯局氣氛冷清了一點,汪曼鐸便拉來了巴金作陪。這是中國現代兩位最偉大作家的初次相遇。沈、巴乍見之下,竟然有一種故友重逢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