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三國鼎立(1 / 3)

說到晉朝,我們不能不簡要回顧一下兩漢、三國的曆史,因為短暫的晉朝的一些基本典章製度都是從這兩個朝代借鑒而來。

且說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垓下一戰消滅項羽統一天下,定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建立了大漢王朝。中經外戚王莽代漢自立15年,漢宗室劉縯、劉秀兄弟起兵以及眾多農民起義反王莽,最後劉秀取得了勝利,定都洛陽,再興漢室。

東漢光武帝劉秀頗有中興君王風範,他事必躬親,親攬大權,力防外戚幹預朝政,遏製宦官肆無忌憚,作惡多端。他的繼承人明帝猶有其父之風,同樣能夠掌握皇帝權力,抑製外戚、宦官勢力,懲治不法官吏,減輕百姓的賦稅徭役,較少對外發動戰爭,故史家對這段曆史時期有“天下安平,百姓殷富”的讚譽。章帝繼承明帝,初政還是不錯的,史家亦曾將他比作西漢的文、景二帝。但是好景不長,他就改變了光武帝、明帝奉行的“嚴切”政策,扮演起“寬厚長者”,寵任後族,母後臨朝,外戚執政,成為極尋常的事情。到和帝以後,國事已難以收拾。至尊的皇帝被母後串通外戚擁立了4人(安帝、質帝、桓帝和靈帝);臨朝聽政的皇後多達6人(章帝竇太後、和帝鄧太後、安帝閻太後、順帝梁太後、桓帝竇太後和靈帝何太後)。宦官亦借機而起,與後黨外戚爭持國柄,而且權勢日盛,橫行作惡,比後黨外戚有過之而無不及,廉正一些的朝臣、官員被誅殺殆盡。麵對這種情況,後黨外戚則想借助地方力量,打著“清君側”的旗號來鎮壓、消滅宦官勢力,結果至桓、靈二帝時,國家大權逐步被州牧掌握,而且一方州牧一旦力量強大起來,多方州牧就交相進逼而來,形成群雄紛爭、割據的局麵,東漢政權陷入衰落。

東漢後期,朝廷黑暗,政治腐敗,外戚宦官相互爭鬥,交替專權,迫使農民流離失所,起義不斷。董卓專政,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各地豪強地主紛紛加強武裝實力以自保。州郡官吏、士族集團也以勤王討董卓為名,乘機擴充自己的勢力,經過數年的兼並戰爭,形成了幾個較大的割據勢力。

袁紹占據冀、青、並三州(今河北、山西及山東的東部和北部),稱雄北方;曹操占據兗、豫二州(今山東西南部與河南),控製中原腹地;孫策占據江東(長江下遊的江南地區);劉表占據荊州(今湖北、湖南);此外還有割據涼州(今甘肅)的韓遂、馬騰,占有遼東的公孫度。劉備由於實力不足,被逼輾轉投靠袁紹、劉表,沒有固定的地盤。

袁紹,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人,出身於“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的世家大族。他憑借顯赫的家世,得到官僚士大夫的支持,在眾多地方割據勢力中實力最為雄厚。

曹操,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曹騰曾任中常侍,桓帝時封費亭侯。當時宦官與士族水火不容,曹操是一個有遠見的人物,他不受家庭因素影響,反而注重與名士交往。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曹操依靠一批豪強地主的支持,很快就占據了兗州的廣大地區。公元192年,在擊敗青州黃巾軍後,曹操得降卒三十萬人,選拔其精銳,號稱“青州兵”,其實力大為增強,從此不再依附袁紹。公元196年,曹操又進軍豫州,擊敗汝南(今河南汝南)和潁川(今河南禹縣)兩郡的黃巾軍,占據許縣(今河南許昌),加強了軍事力量,鞏固了對兗州和豫州的統治。他的謀士荀彧提出,現在皇帝東流西徙,人們擔憂帝室的命運,如能迎奉獻帝,正符合人們的願望,利於籠絡人心和鎮服各據一方的雄傑。這一策略正合曹操心意。他遂以洛陽殘破為由,親自率兵迎漢獻帝到許縣,“奉天子以令不臣”,在政治上取得了有利地位。與此同時,他又在許縣推行“修耕植以畜軍資”的方針,實行屯田,解決了軍糧問題。

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曹操陸續消滅了大大小小的一些地方勢力,如袁術、陶謙、張邈、呂布等。

公元199年,袁紹消滅公孫瓚,占據冀、青、幽、並四州,擁有幾十萬軍隊。公元200年,袁紹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南下,打算消滅曹操。雙方發生了著名的官渡之戰。這是袁紹與曹操的一次大決戰。

官渡之戰,曹操消滅了袁紹的主力,不久,袁紹病死。袁紹的三個兒子袁譚、袁熙、袁尚因爭奪統治權而彼此內戰,曹操乘機攻取了袁氏的政治中心鄴城,打敗三袁及其勢力,占據了中原東部地區。經過七八年的努力,曹操最終殲滅了袁紹的殘餘勢力,基本上控製了北方地區。平定袁紹以後,曹操把政治中心遷到鄴城,漢獻帝仍然留在許都。

基本平定北方地區以後,曹操想乘勝消滅僑居荊州(今湖北襄陽)的劉備,進而吞並江東的孫權,統一全國。

公元208年,曹操率軍南下取荊州。荊州牧劉表喜歡供養士大夫,關西、兗州、豫州有學之士前往投奔的有上千人,劉表建立學校,宣講儒學。宣威將軍賈翊曾評價劉表,認為他是和平時期的三公之才,但多疑而無決斷,不能處理變化的局麵,天下紛爭時難以有所作為。曹操南下的主要對手實際是劉備和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