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在春秋初期的齊國,有這樣一個人物。他由齊國國君的仇人一變而成為齊國的宰相,並且盡心竭力地為國家出謀劃策,使得齊國成為春秋初年中原諸侯的盟主。齊國國君也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他就是管仲。

管仲名夷吾,諡曰“敬仲”,潁上(今屬安徽)人,史稱管子。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周穆王的後代。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初事齊國公子糾,助糾和公子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為齊桓公,管仲被囚。齊桓公不計前嫌,經鮑叔牙保舉,任其為卿。管仲輔佐齊桓公,對內政外交政策進行全麵的改革,製定了一係列富國強兵的方針策略,被齊桓公任為上卿(宰相),尊稱“仲父”,被稱為“春秋第一相”。

管仲注重經濟,反對空談主義,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他說:“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齊桓公授權讓他主持一係列政治和經濟改革:在全國劃分政區,組織軍事編製,設官吏管理;建立選拔人才製度,士經三審選,可為“上卿之讚”(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稅,禁止貴族掠奪私產;發展鹽鐵業,鑄造貨幣,調劑物價。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對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這一外交戰略也獲得了成功。後來孔子感歎說:“唯管仲,吾披發左衽已!”意思是:管仲輔助齊桓公做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發,左開衣襟,成為蠻人統治下的老百姓了。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管仲的一生,不僅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勳,還給後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書中記錄了他的治國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張法治,全國上下貴賤都要守法,賞罰功過都要依法辦事。他認為國家治理的好與壞,根本在於能否以法治國。管仲非常重視發展經濟,他認為國家的安定與不安定,人民的守法與不守法,與經濟發展關係十分密切。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貴的地方,如他主張尊重民意,他說“順民心為本”,“政之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對後代影響很大。

後人對管仲有極高的評價。

三國時的諸葛亮常常自比於管仲,還曾經手抄《管子》一書讓劉禪學習。

梁啟超說:“管子者,中國之最大政治家,而亦學術思想界一巨子也,其事業所影響,功德所沾被,不徒在區區一齊,而能為中國曆史上開一新生而耳。”

管仲的思想和事跡,將永載中華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