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能蕩滌心靈的塵埃,愛是通往快樂的橋梁,愛別人,幫助別人,同時也快樂了自己!
近些年來,心理疾病越來越普遍,有研究發現,越是富有或地位高的人,越容易患心理疾病,所以定期看心理醫生的情況越來越多,尤其是一些貴族、富豪和明星。
一名叫史塔勒的美國醫生常在深夜接到一些著名主持人、影視明星的電話,請求他為他們治療心理疾病。這些大腕們都衣食不愁、崇拜者如雲,從表麵上看他們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可這些人的心理狀況卻不容樂觀。史塔勒醫生對好萊塢的許多明星研究發現,以著名影星奧黛麗·赫本為代表的樂於公益事業的名人、富翁很少有看過心理醫生的記錄,而奧黛麗·赫本從來沒有看過心理醫生。作為一個心理學家,史塔勒希望從赫本的案例中尋找一些研究上的突破。他收集了許多奧黛麗·赫本的資料發現:
奧黛麗·赫本在事業上可謂一帆風順,紅極一時,在全球的很多國家可謂家喻戶曉。
她的婚姻生活很跌宕,她的第一任丈夫是演員梅爾·費勒,第二任丈夫是意大利精神病學家安德列亞·多蒂醫生。婚姻受挫後,她又愛上《修女傳》編劇羅伯特·安德森。1954年拍攝電影《薩布麗娜》時,赫本與已婚男星威廉·霍爾登墜入愛河。盡管她的情感道路並不平坦,但她卻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心態。
史塔勒在調查研究過程中看到這樣一段資料:一次,奧黛麗·赫本謝絕了貝爾公司每小時5萬美元的慶典邀請,轉而去了一家醫院給一個小男孩做護理服務。受到啟發的史塔勒醫生發現,赫本不同於別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樂於做無報酬的慈善工作——她曾做過67次親善大使,在1956~1963年間,她常常到碼頭、監獄、黑人社區做義工。
史塔勒醫生得出結論,原來,頻繁的公益活動轉移了奧黛麗·赫本的注意力,減輕了因婚姻、情感生活的不幸帶給她的痛苦,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能給她自己帶來巨大的快樂。
於是,史塔勒醫生推而廣之,選擇了很多樂於公益事業的名人、富翁作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這些人很少有怪癖或其他不良記錄。原來,樂於幫助別人能保證人們的心理狀況健康樂觀。
我們可能都有這種感覺:有時候你在公車上為那些老人、孕婦或者小孩讓座,當這些接受幫助的人對你禮貌地感謝時,在下車的時衝你微笑時,你心理都會有一種很愉悅的感覺。
那麼“助人”為什麼會快樂呢?這又有什麼科學依據呢?
心理學研究證明,在主動幫助別人的過程中,你能夠發現自己的生存價值,幫助別人的過程也算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最高層即是“自我實現的需求”,而實現自我價值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愛別人、幫助別人。
“助人為快樂之本”,這句話得到了科學成果的印證。研究證明,那些願意做出無私奉獻的人更容易得到快樂。因為快樂並不取決於財富、權力和容貌,而是取決於和你相處的周圍人。你還在對那些需要你幫忙的人袖手旁觀嗎?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去做一個主動幫助別人的人吧,你也會因此收獲更多的快樂!如同中國的那句古語:授人玫瑰,手留餘香。
智慧禮記
當你拿花送給別人時,首先聞到花香的是你自己;當你抓起泥巴拋向別人時,首先弄髒的是你自己的手。在愛別人、幫助別人的同時你的心靈也會受到一次淨化,並能享受到一種施惠與人的快樂,從而有助於個人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