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6章 後記(1 / 1)

在曆史的長河裏,個人的曆史猶如一朵朵小小的浪花。盡可能留住個人的生動身影和細膩的表情,使之不被粗枝大葉的曆史洪流所吞沒,這就是傳記文學的責任。拙著《名將名師》正是想把誕生於20世紀初的一批哈軍工先賢們集中提煉,凸顯於錯綜複雜、跌宕起伏的曆史畫卷中,讓後世子孫可以體察到他們那一代人的音容笑貌和喜怒哀樂,或許對於當今年輕人處身立世、建功立業有所借鑒和啟迪。

然而,真要把每位傳主的人生準確生動地描繪出來,卻是極為困難的事。首先,這些先賢們大多作古,我有幸當麵采訪的僅是少數,缺少傳主親口當麵的陳述與指教,殊感遺憾;其次,曆時久遠,不得不受製於史料的有限性而躊躇無奈;再次,人生苦短,筆者已年近古稀,精力不濟,拙筆不靈,作為體製外的獨立學者單槍匹馬再闖蜀(書)道,頗感力不從心,舉步維艱。但是,偏偏我又放不下,我想這件事如果不抓緊,恐怕今後再也沒有機會去做了。

好在十餘年來我潛心研究哈軍工曆史,積累了大量口述曆史資料,曾先後采訪過多位壽高耄耋的哈軍工“兩老”遺孀,如:謝有法夫人賀偉、徐立行夫人王雅琴、張衍夫人程倩、徐介藩夫人張梅、唐凱夫人鄒光、賀振新夫人蕭平、曹鶴蓀夫人薛任、祝榆生夫人何鷗、顧懋祥夫人李宗善、張良起夫人劉杜珍等。感謝這些長輩老人家們的理解和支持,令我信心大增。

2011年5月,在多年挖掘整理史料的基礎上,我再一次向傳主的親人求援,通過采訪發現新史料,是我完成這本新作時唯一走得通的道路。我要深深感謝“兩老”的後人們對我不可或缺的幫助,他們是趙一瑋、楊昂嶽、黃曉夏、唐維佳、唐瓦加、馬小愚、馬曉哆、張希梁、張希秦、李莉、張健、李輝、賀西明、賀南明、盧曉和、孫融、周興武、周興漢、徐曉雲、李征征、徐曉燕、張超英、沈明、祝戰兵、祝捷等。

他們大多年逾花甲,所以“搶救曆史”這句老話繼續對我發生不小的督催作用。

我要深深感謝6歲的劉居英老院長在病中為拙著題詞,感謝我的老師汪浩將軍為拙著題寫書名和題詞。

劉恩蘭一章的寫作過程充滿感人的故事:上海的朱文曼老師和南京的白秀珍老師是劉恩蘭的學生,她們不愧是金陵女大“999朵玫瑰”之一,聽到我要寫劉恩蘭傳,兩位老人家熱情相助,寄來了寶貴的曆史資料。後來在深圳大學李沛然博士的幫助下,我又北上長春采訪東北師範大學陳才教授,進一步了解劉恩蘭的史跡,哪怕是三言兩語,也是很寶貴的。在本書已進入編輯流程的時候,中科院生態學專家、我當年的老領導李文珵研究員聞訊找到我,因為他也是劉恩蘭的學生。他熱心地幫助我繼續尋找劉恩蘭在東北師範大學時期的學生(都是高齡老人),收集點滴的曆史碎片,以期使劉恩蘭一章更趨完善。

我要特別感謝南京理工大學的老師和校友們給予我的鼎力支持:他們是宮載春、劉滿凡、王貴林、路景芝、崔正翔和沈偉生。

我要感謝全國各地的哈軍工校友會對我的支持,特別是北京校友會、南京校友會、深圳校友會、西安校友會、上海校友會、廣州校友會、成都校友會、河南校友會、天津校友會、武漢校友會等。

我要感謝哈軍工老師和校友葉琢良、溫廣彥、鄭誌南、楊埜、沙鈺、譚邦治、謝代辛、殷壽源、劉蘇民、黃占武、黃厚寬、歐陽合、趙榮基、李貴根、王德全、黃丹等,他們以各種不同形式給予我大力的幫助。

最後,我的摯友、哈軍工老同學郭銀軍(筆名成興邦)在百忙中為拙著撰寫序言,我要向老郭道謝!

本書涉及的33位曆史人物都在20世紀曆史大背景下生存,他們的人生注定精彩紛呈,充滿了理想、激情、成功、坎坷、痛苦,甚至血淚。光陰荏苒一甲子,當年跟隨陳賡創建哈軍工的“兩老”們相繼仙逝,隱入蒼莽青史,碩果僅存者亦臻耄耋期頤。

一篇小傳所述僅是其犖犖大者,有許多事筆者還不了解掌握,可能難以完整地反映出他們的一生。而人無完人,任何人都無法超脫其時代的局限性,對於其中個別傳主的曆史錯誤或各種缺點的準確描述又是極其困難的事,有時不得不以寬厚諒解的態度為尊者諱,這一點尚請讀者理解。

總之,受筆者文史水平和客觀條件的限製,書中錯訛在所難免,敬請讀者不吝賜教。

滕敘兗

2013年1月於深圳香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