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雲:“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正義雲:“左陽,故記動。右陰,故記言。言為尚書,事為春秋。”案:春秋時置左右史,故雲史記也。
——《史記·五帝本紀》
漢武帝重用人才時不拘一格,對於有才能的臣子,也不管起出身如何,一律重用。高興起來,高官厚祿任君挑,要什麼給你什麼。
但對於不聽話的,甚至和自己作對的大臣,他也決不心慈手軟。
這一點,從他對司馬遷的處罰上,就可以窺測一二。
司馬遷字子長,是漢武帝時期的一位小小的太史令,太史令的主要工作是負責記錄皇帝的言行和當朝的大事,相當於現在的新聞記者,但是這個職位在當時是很不起眼的。所以司馬遷家既沒權又沒勢更沒錢,但是作為太史令他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素養絕對沒得挑。
後世人都知道,司馬遷遭受宮刑,發憤著《史記》。那麼,司馬遷是怎樣得罪漢武帝的,漢武帝處罰司馬遷的原因何在?
我們先來看看司馬遷為何受腐刑?
公元前99年的秋天,新一輪的漢奴戰爭爆發。由於沒有援軍,李淩的部隊幾乎全軍覆沒,李淩也戰敗投降匈奴。
李陵被俘虜之後,漢武帝認為李淩挫敗了大漢王朝的軍威,挫動了大漢國威,很惱火,很生氣。
朝廷大臣們,看著漢武帝生氣,落井下石也紛紛來咒罵李陵,替武帝解氣。按照漢朝的規定,在朝廷議事的時候,史官必須陪同在皇帝身邊。漢武帝就問身邊的司馬遷對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
司馬遷是漢朝的史官,那麼就得講一些史官該講的話,起碼得職業素質是應該具備的,司馬遷於是就說了一番話,大體上是實事求是的,但是其中也有替李陵辯護的語氣。
漢武帝一聽這話就惱了,這一惱司馬遷就得跟著倒黴。
司馬遷被定了一個什麼罪呢?“誣罔主上”。就是攻擊誣蔑咒罵皇上。於是司馬遷被打入大牢,等待發落。
大概過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武帝一直沒有李陵的消息,就派一個叫公孫敖的人到匈奴去打聽李陵的消息。
公孫敖在匈奴那個地方轉了幾個月,始終沒有得到李陵的準確的消息,到底李陵現在怎麼樣了?是死了?還是活了?是投降了?還是幹什麼去了?不知道。
後來有一個傳言,說李陵正在幫助匈奴訓練軍隊,公孫敖得不到別的準確消息,於是帶著這個消息回來了。
漢武帝聽說李陵在幫助匈奴訓練軍隊準備對付漢朝,立馬活了,心想你活得不耐煩了,跟我大漢作對,於是就把李陵直係旁係等九族人都給殺了。
司馬遷也跟著倒黴,這次被判了個死罪。
得了死罪不一定必死無疑,按照漢朝的刑法,死罪犯人有兩條道路可以免死:一就是繳納五十萬錢(張騫、李廣都是因為這條法律免於死刑的典型),第二就是接受宮刑。
錢到用時方恨少,這個時候正式司馬遷用錢的時候,但是一個當史官的比不了李廣有戰利品,張騫有私藏品,每個月就那麼點兒死工資,就是想貪汙也沒地兒貪,司馬遷家裏窮得是叮當響,勉強能夠吃飽飯就很不錯了。
自家是沒錢,但是可以向別人借啊。但是,司馬遷得罪的誰,是漢武帝。誰有那麼大的膽子借給他錢啊,純粹是不想活了,明白著跟皇帝對著幹嘛!
因此,司馬遷要想活命,隻能接受宮刑。
什麼叫宮刑呢?宮刑就是施刑於男人下身的刑法,閹割掉生殖器,接收過這種刑法的人,直接可以當太監了。
當時人們嫌這種刑法叫起來太抽象,就起了個更有趣的名字:下蠶室。
據接受過這種刑法的人講,正常人一旦被施予這種刑法就會變得畏冷怕風,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因此施刑的牢房保暖條件必需要好,當時還沒有溫室,人們就想到養蠶的屋子也挺暖和,所以把受宮刑也叫下蠶室。
對司馬遷來說,死亡和接受宮刑更容易接受的是什麼?是死亡。司馬遷不怕死,因為他知道,“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是他自己的話。
從司馬遷個人內心深處來說,自己寧願死掉也是不會接受宮刑的。
但是,司馬遷這個時候已經不是單純的為個人的名譽而活了,他身上還寄托著父親的遺願,他不能讓《史記》的寫作半途而廢。如果自己死去,將以何種麵目去見九泉下的先人呢?而作為一位史官,沒有留下半點文字,如何向後人交代呢?
於是,司馬遷放棄了死亡的權利,作出了讓人不解得選擇:宮刑。
於是他就告別了男人的稱號。
被武帝下蠶室以後,他並沒有立馬被放出來,又在監獄中呆了三年。這三年中,他隱忍苟活,一直堅持寫《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