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0月,李濟深因病在北京逝世。
李四光
李四光(1889年~1971年),原名仲揆,蒙古族,湖北黃岡人。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大地構造學家、第四紀冰川學家、地質學家,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
李四光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回龍鎮下張家灣村的一個鄉村教師家庭。童年隨父親入村塾讀“四書”、“五經”,學寫詩文,勤奮刻苦,從小樹立了為國爭光的誌向。1902年,兩湖開辦新學堂,李四光離家到省城武昌,考入西路高等小學堂。由於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因此學習未滿兩年,還未畢業就被湖北省選派官費留日深造。
1904年7月,到達東京,入宏文書院習日語。他在日本接受了帶有漢民族主義的反滿革命思想影響,1905年8月,由孫中山先生親自主持加入中國同盟會,成為第一批會員中年齡最小的會員,以“驅逐韃虜、恢複中華”為己任。1907年7月,考入大阪高等工業學校舶用機關科,學習造船機械。1910年7月,李四光學成歸國,任武昌湖北中等工業學堂教師兼工場場長。1911年參加清廷舉行的留學生回國第六次廷試,成績優異,獲“工科進士”稱號。武昌起義成功,李四光先任鄂軍都督府理財部參事,後被選為湖北省實業部部長,1912年改為實業司司長。
袁世凱竊權標誌辛亥革命失敗。李四光憤然辭去了實業司司長的職務,於1913年7月獲臨時稽勳局通知,官費保送留英,入伯明翰大學學習。在那裏,他開始專攻地質學,走上科學救國道路。1918年,獲得碩士學位後李四光決意回國效力,接受了國立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的聘書。從1920年起,李四光擔任北京大學地質係教授、係主任,1928年又去南京擔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並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會長。在許多重要的科學研究工作中,取得了創造性的成就。
李四光1934至1936年,根據中英兩國交換教授講學的協議,李四光應邀赴英講學,在倫敦、劍橋、牛津、都柏林、伯明翰等8所大學,講授中國地質學。講稿《中國地質學》經整理後在倫敦正式出版,除英文版外,還有俄文譯本和摘要漢譯本,學術界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1938至1944年,李四光基本上以桂林良豐為基地開展地質調查研究,填製了廣西地質圖,並考察了南嶺東段地質,撰寫了大量的學術論文。其間還創辦了桂林科學實驗館,任館長,為抗戰研製必要的科研實驗器材和儀器。1944年11月,日軍入侵,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再度搬遷重慶。由於旅途過度疲勞,李四光病倒在沙坪壩。
1945年4、5月間,應重慶大學、中央大學的聯合邀請,李四光向兩校地質係師生作《地質力學之基礎與方法》的學術報告,是他20多年來研究地質力學的第一次總結。1946年秋便離開重慶東下,到上海養病。1948年2月,借出席在倫敦召開的第18屆國際地質學會,偕夫人許淑彬再度赴英,並經挪威接受奧斯陸大學授予的哲學博士學位。
1949年10月19日,尚在漂泊國外之時,他已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並於1950年4月6日經葉劍英派人接應,由香港到達廣州,回到祖國。回國後,李四光除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外,還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在中華全國第一次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上,又被選為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主席。1952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成立,任部長一職,直到1970年地質部改為計委地質局時才離職。1958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成立,李四光當選為主席。12月,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4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1970年8月,就任中國科學院黨的核心小組第一副組長和國務院科教組組長。
李四光先生於1971年4月29日因病逝世,享年82歲。
李四光是中國地質學的先驅之一,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用力學觀點研究地殼運動及礦產分布規律,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係”。他畢生倡導以力學觀點研究地質構造的發生、發展及組合規律,提出新華夏構造體係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油田的遠景,這一理論被大慶、勝利等油田的發現所證實。他還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地震預報途徑。而晚年發表的“天文、地質、古生物資料”對我國學科大交叉的倡導產生深遠影響。李四光先生著有《地球表麵形象變遷的主因》、《中國北訓之科》、《中國地質學》、《冰期之廬山》、《地質力學概論》及文集《天文、地質、古生物》等作品,對中國地質教育、地質科學和地質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