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懷武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各地越來越重視挖掘和開發利用本地區的曆史文化資源,借此推動當地的經濟建設和文化交流,特別是帶動旅遊業的發展。甘肅省靈台縣利用寧夏曆史文化名人皇甫謐大做文章,不能不引起我們深刻地反思。
皇甫謐(公元215-282年),安定郡朝那(音朱諾,今寧夏彭陽縣古城鎮)人,生於東漢末年,是魏晉時代一位傑出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和針灸醫學家。皇甫謐學識淵博,興趣廣泛,一生研究成果頗豐,著述等身,內容涉及醫學、文學、史學、哲學等諸多方麵,尤其在針灸和教育方麵成就突出。
家喻戶曉的成語“洛陽紙貴”,就是因皇甫謐為左思《三都賦》作的一篇序而產生。他的醫學巨著《針灸甲乙經》,不僅奠定了其“世界針灸鼻祖”的地位,也使他成為一名享譽全球的世界級曆史文化名人。皇甫謐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傲視權貴,安貧樂道。他一生經曆三朝七帝,卻終生布衣不仕,隱居山村,致學不輟,創造了輝煌的成就,因而得到後人的推崇和敬仰。
關於皇甫謐的故裏——“朝那”在漢晉時期的位置,《漢書》《後漢書》《晉書》等正史中都有記載。根據縣境內有“湫淵(今固原市境東海子)祠”、“朝那塞(長城關隘)”等描述,其方位應在今天的寧夏彭陽縣古城鎮一帶。而彭陽縣古城遺址的存在及西漢“朝那鼎”的出土,又對史書所載提供了佐證。對此,其實史學界早有定論,這在現今通行的權威工具書《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曆史人物大辭典》《中國曆史地圖集》中都能得到進一步印證。
關於開展對皇甫謐的研究、宣傳和開發利用,寧夏學者吳忠禮在幾年前就已經提出,並且建議恢複彭陽縣朝那古城遺址,修建“皇甫謐紀念館”,但因種種原因未得到重視。而甘肅靈台縣及甘肅省的領導慧眼識珠,充分意識到皇甫謐所蘊含的巨大社會和經濟價值,利用西魏“朝那”遷址今靈台的史實,大做文章,大造聲勢,大打皇甫謐文化牌。他們不僅成立了“皇甫謐文化研究和交流協會”,創辦了《中國皇甫謐》雜誌和互聯網站,設立了皇甫謐“文藝獎”和“中醫藥科技獎”,拍攝電視連續劇《皇甫謐》,申請將皇甫謐文化和著作列入中學教材,而且還利用皇甫謐在國際國內的影響積極開展文化交流和招商引資,大力發展旅遊業。據悉,由中共甘肅省委副書記馬西林牽頭投資7億多元的“皇甫謐國際針灸大學”已進入立項階段,靈台縣也正在積極籌建皇甫謐紀念館、陵園、紀念亭等。此舉必將為靈台及甘肅帶來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相比之下,我區對曆史文化遺產的重視、保持和開發利用意識卻明顯不足。不僅坐失了宣傳和開發利用皇甫謐文化的大好時機,而且,有著巨大的文物和旅遊價值的“董府”長期得不到有效的保護和利用;有著“長城博物館”之稱的古長城遺址屢遭毀壞甚至被“摩旅節”辟為“賽場”;珍貴的彭陽朝那古城及戰國秦長城遺址破壞殆盡;發生在涇河源頭的淒美愛情神話故事《柳毅傳書》還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應該說,寧夏和甘肅同在祖國西北,靈台和彭陽同在黃土高原,無論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還是氣候地貌等自然條件,兩省(區)兩縣都相差不多,那我們差的是什麼呢?
西北地區的曆史文化遺跡原本就相對較少,在人們日益重視文化戰略發展的今天,如何充分保持特別是開發利用好這些珍貴的曆史文化資源,使它得到延續和造福百姓子孫,就顯得尤為重要。
為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第一,認真學習甘肅省和靈台縣的做法,充分重視和挖掘寧夏的曆史文化資源。建議自治區召開專門會議,組織有關專家專題研究保護和開發利用曆史文化遺產問題。第二,對我區曆史文化遺產資源進行一次普查,編製《寧夏曆史文化遺產目錄》。對列入目錄的遺址遺跡都應樹立明顯的警示牌,禁止任何形式的侵占和破壞;對“董府”、長城遺址、古城寨堡遺址(如彭陽朝那古城、鹽池張家場古城、銀川常將軍樓、吳忠馬月坡寨子)等重要遺跡,應逐項製定保護措施和開發利用計劃,並付諸實施。第三,自治區政府應明令重申立即停止對一切古文化遺跡的毀壞,任何組織和單位都不得以任何借口拆除和損毀古文化遺跡,否則將追究主管領導的責任。第四,加強對皇甫謐文化的宣傳,建議我區主要新聞媒體,有組織地對皇甫謐故裏的曆史事實進行宣傳,並積極爭取國家權威媒體和史學專家對此進行實事求是的報道和論證,以正視聽,防止以訛傳訛。第五,加強對“朝那古城”遺址的保護,將開發利用皇甫謐文化列入我區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在條件成熟時可考慮逐步恢複古城。目前可選擇適當地點(彭陽縣城或朝那古城遺址)修建皇甫謐塑像,供人們憑吊、瞻仰,以擴大影響,吸引遊人。第六,積極向聯合國申報皇甫謐為世界文化名人。
(原文載《寧夏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