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導言(1 / 2)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豐山,撫州臨川(今江西臨川)人,世稱臨川先生。因曾封荊國公,人稱王荊公,諡號“文”,又稱王文公。

王安石所處的北宋中期,積貧積弱,內憂外患交困,而統治者又因循苟且,不思振作,這是一個弊端叢生、孕育變革的時代。正是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王安石經過自身的努力,不僅以一個文化藝術的多麵手,而且以一個傑出的改革家而彪炳史冊。

在政治上,他倡導熙寧變法,是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年青時就以稷、契自命,有著遠大的誌向。以後在長期任地方官的過程中,對各種社會積弊有了更深切的了解,於是“慨然有矯世變俗之誌”(《宋史·王安石傳》)仁宗時,他寫了《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提出係統的變法主張,但未被采納。神宗接位後,銳意改變現狀,王安石上《本朝百年無事劄子》,揭示當時在“無事”背後所隱伏著的深刻危機,又在不少場合與神宗議論治國變法之道,深得神宗賞識。不久,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第二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全麵推行新法。當時士大夫們為了清除社會弊病,進一步鞏固封建統治,爭言便宜,以變更舊製,提出了各種各樣改革政治的主張。而王安石所實行的以富國強兵為目的,以理財整軍、加強法治為主要內容的變法,相對而言,是對症下藥,較為徹底的。事實上,實施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使國家財政狀況好轉,危弱局麵改觀上起了積極作用,某些新法還被後世保持下來。當然,由於時代的局限,反對派的阻撓以及其自身的缺陷、流弊,熙寧變法最後以失敗而告終。但在變法過程中王安石所表現出的對改革事業的遠見卓識,執著態度和頑強意誌,至今仍能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列寧稱王安石為“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修改工人政黨的土地綱領》),他是當之無愧的。

在哲學上,他創立荊公新學,是富有革新精神的思想家。王安石主要學習儒家著作,而對諸子百家之書,尤其是法家、佛學和老莊思想都有所吸納,並在此基礎上對傳統儒家經籍作出新的解釋,一時號為“新學”。他認為宇宙萬物是由物質性的元氣所構成的,具體地說,是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元素的變化,推動了宇宙萬物的變化。他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反對天命論,認為天與社會人事了不相關,不能決定人的吉凶禍福;駁斥襲故蹈常的論調,倡言變革舊製;強調不顧流俗之見,堅持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他指出萬物是相對而存在,同時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揭示了事物對立統一的規律。他還提出“新古相除”的論點,指明事物新陳代謝的過程,提倡除舊布新。這些都具有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傾向,為其實行變法提供了哲學基礎。王安石的“新學”與“蜀學”、“理學”鼎足而立,成為宋代影響最大的思想體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