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1 / 3)

本書形似小說或傳記,盡量接近曆史真實,采用較為客觀理性的敘事方式,吸取目前諸多傳記的教訓,以糾正長期以來作者借曆史之崢嶸,澆時事之塊壘的習慣,使曆史本相不至於越來越模糊,越來越臉譜化、標簽化。標簽暴力,其實不過是中國近代以來對曆史長期做暴力化處理的結果。在防備這些弊端的同時,盡量寫得妙趣橫生,避免陳詞濫調再次出現於圖書市場,讀者如對某些地方有不同意見,盡可多提意見與建議。

第一章孕育一代政治家族的堅韌地母——蔣介石之母王采玉 蔣介石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要政治人物,他從一介孤貧的少年,成長為執掌舊中國一定權柄、幾近左右近現代中國曆史走向的政治人物,並與共產黨合作,組成抗日統一戰線,最終又失去中國大陸,退踞台灣。其風雲變幻、跌宕起伏的一生,驕傲自負、獨斷專行的性格,暴烈的性情和從不失理智的頭腦,極端冷酷卻不失親情,並且他天生的政治手腕,使其全身上下都充滿傳奇色彩,成為讓人捉摸不透又極具矛盾爭議的人物。特別是在戰爭期間他表現出的非常人的毅力以及高超的軍事和外交戰略,對阻止日本在東亞建立龐大帝國的企圖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如歌德所說:永恒的女性,引領我們上升。縱觀曆史上每個偉大男性的一生,在他們的輝煌生涯背後都有一些默默付出的偉大女性,而蔣介石的一生中,最常提及的是妻子宋美齡,但真正對他影響深遠的,卻是他那鮮為人知又一生坎坷的親生母親王采玉。她一直勉勵兒子發憤上進,在他很小時就努力培養他,督促他樹立將來做出於國於民有利的事業,為國家和家庭爭光的理想。

王采玉本為一個普通的鄉村民婦,後被國民黨政要尊稱為太老夫人。她一生不凡,早年命運坎坷,曾遁入空門,卻始終不曾向命運低頭,以一雙靈巧的手從事女紅,貼補家用,十分清苦,但她於逆境中頑強奮鬥,上孝下教,治家有方,其堅強不屈的性格也遺傳給了兒子蔣介石。她的一生講起來也是個長長的故事,表麵上看起來不過是草根的一生,實際上卻承繼了先祖及本家族最堅韌最樸素的性格和力量。正是這種地母一般的龐大力量,才孕育了一個龐大的政治家族。

是福氣綿薄,還是貴子可期?

1864年,一種反傳統的運動勢力歸於失敗;1949年,另一種同樣反傳統的力量登上了執政舞台。

成敗之間,滄海桑田。

公元1863年,大清同治二年,九品官王毓慶家裏添了孫女,起名王采玉。她的到來引起了一陣小小的歡欣,但很快就平靜了。王氏祖先於明朝洪武年間由奉化連山遷居到葛竹村,成為浙江溪口葛竹村的大戶人家,王毓慶育有三子二女,長子王有則就是王采玉的父親。王有則字品齋,1820年生,熟讀詩書,曾向往仕途,考取功名,卻一無所獲。但他十分精明能幹,曾以販賣土產為業,後來在皖南、浙江招集流亡人口,開墾戰亂棄留的荒地致富,晚年回到家鄉葛竹村。

王采玉出生的時候,這個家庭正在走向衰落。自王有則於1882年去世後,她才十九歲,就經曆了家道中落的不幸境遇,從一個大戶人家的女兒淪落成地位最卑微的農村女子,嚐盡人間悲辛冷暖,然而具備中國傳統婦女典型美德的王采玉,在磨難中漸漸打磨出一種堅強不屈且有主見的性格,這對今後蔣介石一生的政治生涯都起著關鍵的推動作用。在她小時家境比較富裕的日子,她父親閑來無事也喜歡教她吟幾句詩文,握著她的小手在紙上寫幾個字,所以她也粗通文墨。隻是生在一個封建小官吏的家庭,家長對女子的要求仍沿襲“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道德標準,所以王采玉的才氣充分體現在做針線女紅上,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飛針走線,很快成了女紅高手。她很有思想,隻是生不逢時,命運不佳。

女大十八變,在家道中落的過程中,采玉也長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主要是因為她的家庭支柱-父親王有則,長久以來習慣了少爺的角色,對種田犁地毫無興趣,每天隻在家裏誦讀詩書,一心隻想考取功名。每次進京趕考,都要花費家裏一筆不小的路費,可惜每次都名落孫山、失意而歸。落榜之後,他又不甘心勞作,整日在家消磨光陰,遊手好閑,消極頹廢。就這樣吃飯的人多,出力的人少,常年入不敷出,王家家道逐漸衰落。眼看生存都快成問題,沒米下鍋了,母親每天唉聲歎氣,父親卻漠然置之,兩個胞弟一個嗜賭,一個患先天性精神病,全家生計十分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