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劉邦開創的漢王朝奠定了千百年來雍容深厚的漢文化的基礎,“漢族”、“漢人”的稱呼就是一個無可爭辯的佐證。但不幸的是,對於劉邦的成就,後人大多沒什麼好評價,甚至有人刻薄地說,劉邦是無德、無能、無作為的“三無人員”,能當上開國皇帝純粹是走了“狗屎運”。我們先不對這位帝王作什麼定論,且從“德”、“能”、“作為”這三點一一鋪開來看。
先說劉邦的人品德行。司馬遷說:“高祖為人,仁而愛人”,意思是說劉邦有仁愛之心,懂得體恤人民。然而自司馬遷之後,對於劉邦的人格品質,推崇的人就極少了。“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發出了“世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感歎。平心靜氣而論,劉邦確實有些無賴的作風,戰敗逃亡的時候,為了減輕車上的重量,三次把自己的兒女扔下車去;自己的老爹要被項羽烹殺,還能說出“分我一杯肉羹”這樣的話。但是,劉邦在大義上又確實能表現出非凡的德行。他能不惜丟了官、被通緝而放了受苦的役徒,能在滅秦入關之後與百姓“約法三章”、“秋毫不犯”,能在看到蕭何修建奢華宮殿的時候責問百姓之苦,能在稱帝後與民休養生息、輕徭薄賦,還能在回到沛縣時為了不增加家鄉父老的負擔而早早離去,這些做法都是出於赤誠,深得民心。要理解“劉邦之德”,或許拿他與項羽作個比較能更加一目了然。項羽對朋友和下屬充滿惻隱和仁愛之心,即使對自己的對手劉邦也不忍下殺手,他還經常為傷病的士兵流淚、喂飯,但是,項羽在坑殺敵軍、屠戮百姓、焚燒城池的時候,眼睛也不帶眨一下的。事實上,像如劉邦、項羽這樣的政治軍事人物,道德不是一元化的,他們的德行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仁與不仁,絕非一道非此即彼的判斷題。項羽是守小義,失大義;劉邦是失小義,守大義。項羽是“婦人之仁”,在一般的人際交往中,顯然項羽更可愛,更容易打動人;而劉邦則更接近於“仁人之心,以天下蒼生之心為心”的“君子之仁”,也許從普通人的視角看,他算不上什麼好漢,但是這種“仁”是黎民百姓所需要的“帝王之仁”。所以說,單從為人來看,劉邦還真是為當“領導”而生的。
再說“能”。這一點沒太多爭議了,古往今來的史學家對於劉邦缺乏才能這一點基本都是認可的。劉邦肚子裏墨水少,文化水平低;武藝稱不上高強,帶兵打仗經常輸得“慘不忍睹”;腦子也算不上很好使,由他自己琢磨出來的智謀在史書記載中著實少見。文武都不出眾,劉邦的能力,別說是與曆代帝王相比,就是與他同時代的諸侯王相比,也算是遜色的。可是,他卻能脫穎而出,贏得天下,這是什麼原因?劉邦自己曾解答過這個問題,他在稱帝後將自己成功的原因總結為會使用“漢初三傑”,也就是會用人。這是成功的領導人必備的首要素質。的確,劉邦敢於用人,如破格提拔韓信這樣的小兵卒,對陳平等從“對方陣營”裏投奔而來的人能做到“用人不疑”;劉邦也善於用人,對於蕭何、張良、樊噲等人的任用能夠發揮他們的特點,為每個人找到合適的位置,即便是在晚年交代後事時,他對王陵、陳平、周勃等人的評價也極為準確。對於大大小小的官兒,劉邦能做到功必賞、罪必懲,獎罰分明。劉邦還有一個非常難能可貴的優點,那就是謙遜,虛懷若穀。他能正確認識自己有“幾斤幾兩”,能反複承認“我不如項羽”,在出現了失誤的時候,他勇於自責,正因為這樣,他對於謀臣武將的建言能夠虛心聽取,積極采納。劉邦身上就有這樣神奇的力量,雖然他自己並不強大,卻能凝聚一批時代之精英,死心塌地地跟隨他,這就是領導者的藝術。與項羽“單兵作戰”能力強的特點不同,劉邦的“集團作戰”能力非常強大,他讓“仁者效其仁,勇者效其勇,智者效其智,力者使其力”,這樣的團隊焉能不所向披靡,無往而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