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顏淵篇》中講到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意思是說:仲弓問孔子如何處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一個人待人接物要嚴肅認真對待,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不論在朝在野都不要去發牢騷。”仲弓感謝道:“我雖遲鈍,但一定要牢記先生的話。”
孔子道出的這句話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理。若凡事都從這個原則出發的話,很多事情都會卡在中間,難以前進。倘若兩人舉槍對峙,生命危在旦夕,甲為正,乙為邪,這時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豈不慘哉!甲當然不會想被殺掉,難道就不殺不想被殺的乙了麼?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條件、一定環境下才適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條,然而在現實中許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信條,一切以個人利益為中心,隻顧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無論是在處理人際關係,還是政治關係方麵都應當毫不猶豫地認識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條經久不衰的人際關係原則的重要性。
有一次,南懷瑾的內侄王先生從上海給他帶來了一盒醬豬肘。這個上海話叫做“醬蹄膀”的帶骨醬豬肘,外觀齊整,醬色也美觀,就是欠火候,裏外都偏生,肉絲顯得老而粗硬,嚼著實在費勁,而且味道不佳。就餐時,南懷瑾隻嚐了一口,確實咬不動,隻得擱置一旁。其他人一嚐,也有同感。然而,他並未就此加以品評,而是借別的話題將這事岔過去了。
醬豬肘之所以遭受冷遇,皆因王先生臨赴港前比較匆忙,沒時間到好一點的商店去購買,隻是在附近的小店臨時購來。南懷瑾先生深知侄兒一定也想帶上好佳肴來看望自己,出現這樣的情況也是無心之過。而此時他心裏也必定深感愧疚。所以,萬不可再“火上澆油”,讓他更加難堪。
所以,南懷瑾說:一個人,能夠推己及人,由自己需要想到別人大眾也需要,我要吃別人也要吃,我要穿別人也要穿,我要發財別人也要發財,我要便宜別人也要便宜,人與人之間的目的都是相同的,都是相等的。
戰國時,梁國與楚國交界,兩國在邊境上各設界亭,亭卒們也都在各自的地界裏種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勞,鋤草澆水,瓜秧長勢極好,而楚亭的亭卒懶惰,不事瓜事,瓜秧又瘦又弱,與梁亭瓜田的長勢根本無法相比。楚亭的人覺得沒有麵子,有一天乘夜無月色,偷偷跑過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給扯斷了。
梁亭的人第二天發現後,氣憤難平,向縣令宋就報告,說:“我們也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扭斷好了!”宋就說:“這樣做當然很能解氣,可是,你們明明不願他們扯斷你們的瓜秧,那麼為什麼再反過去扯斷別人的瓜秧?別人不對,你們再跟著學,那就太狹隘了。你們聽我的話,從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長得好,而且,你們這樣做,一定不要讓他們知道。”梁亭的人聽了宋就的話後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照辦了。
楚亭的人發現自己的瓜秧長勢一天好過一天,仔細觀察後發現每天早上地都已被人澆過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裏悄悄為他們澆的。楚國的縣令聽到亭卒們的報告後,感到十分慚愧和敬佩,於是把這件事報告了楚王。
楚王聽說這件事後,感於梁國人修睦邊鄰的誠心,特備重禮送給梁王,既以示自責,也用來表示酬謝,結果這一對敵國成了友好的鄰邦。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要想獲得別人的尊重,與人和睦相處,就要以己度人、推己及人,不把自己不願意的事再強加給別人。這就需要我們將心比心,多多替別人著想。
而現代人自我意識極強,誰都不甘心被別人驅使,沒有人會委曲求全做自己不樂意的事。強加給他人意誌的人最後隻會得到他人的反抗和背叛。站在別人立場上,體會一下被指使來指使去的感覺,我們就會明白為什麼不能做一個獨斷專行的自我中心主義者。
但更多時候,與自己無關的事,我們還會給出客觀的評價和議論,因為這個世界總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可是,當這件事和我們息息相關時,我們就很容易失去理智和耐心,開始鑽起牛角尖,開始痛恨那些沒有按我們自己理想去做的事,開始希望一切都按照我們的意願去進行,希望別人根據自己的想法去做,在無形之中“強人所難”,要知道,這是不對的,我們應該學會換位思考,用一顆包容的心來對待身邊的人和事。
國學話謀略
“推己及人,將心比心”的核心實際上就是換位思考。一個人如果能夠常常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為別人想一想,便會減少很多不滿和抱怨,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輕鬆愉快,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和諧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