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感恩。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親是一個特具感恩之情的人。在那貧苦的歲月,父親得到自己的親人、長輩,以及鄉親們的許多幫助,他都銘記在心。《手記·一塊錢的端午節》,是父親12歲時發生的故事。那年端午節,家裏斷了炊,爺爺在公社基建隊蓋豬場沒有回家。眼看別人家的孩子早早地吃了飯去看龍船,奶奶卻無米下鍋。鄰人袁婆婆送來一塊錢,父親用這一塊錢去三裏橋買了黑市米,才吃上了飯。時隔40多年,其間細節,父親仍記得明明白白,寫在他的自傳裏。
第三、父親實現至善追求的基本方法是“勤奮好學”。至善的目標,需要至善的辦法來實現。父親的辦法就是學習。父親是一個“勤奮好學”的農民。除了上自修大學,讀書學習理論知識之外,平時的生活和工作中,父親真正做到了“處處留心皆學問。”
父親把聰明人定義為“自以為不聰明的人”。因為自己覺得自己不聰明,所以就得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古訓,融化在父親的血液中,成為他與人相處的基本宗旨。在父親的眼裏,身邊的任何人都是他的老師,都有值得他學習的地方。“新一佳”益陽永鑫店的建造,首先得益於李博士的指點,而104米長的進深這一規模的確定,則源於一位同行,在一次飯局中的一句“無心話”。一直到商廈建成之後,父親才在同一酒店,也是在飯局上,對那位同行說:當時你是言者無意,我是聽者有心啊!
商廈建造,看似簡單,但其平麵空間布局設計相當不易。為了將這方麵的工作做好,在競爭投資方時取得優勢,父親用了很長的時間,到長沙、深圳、廣州等大城市參觀相關超市的布局設計。父親常常以購物者的身份進到超市去,但不購買任何物品,而是“步量”人家的平麵布局設計,達到如癡如醉的地步。由於父親的穿戴酷似鄉下的農民,不購物,卻在超市裏走來走去,東張西望,乃至引起商場保安的猜疑,主動上前委婉地問父親“需要什麼幫助”。父親這才如夢初醒,退了出來。
正式與“新一佳”總部進行投資談判時,父親單槍匹馬,麵對眾多談判行家,拿出他精心設計出來的十多分草圖,發表了自己將建超市如何揚長避短的方案,令對方談判代表讚歎不已,很自然地使自己在眾多競爭對手中高出一籌,一舉獲得成功。
第四、父親成就事業的合力所在是“家庭和美”。家和萬事興。父親成就事業,建立在家庭和美的基礎之上。家庭和美在很大程度上得力於父親齊家有心。父親無論做什麼事,都是一個有心人,齊家更是如此。家齊則出合力,家有合力則事成。
《手記》裏能夠清晰地看到,父親齊家,不是簡單的“有術”,也不是簡單的“有方”,而是“有心”。父親用它畢生的心血和精力,駕駛著我們的家庭之舟,過險灘,避暗礁,乘風破浪,穩步航行,其筋骨之勞,其用心之苦,令我們後輩讚歎不已,崇拜不已。
父親19歲喪父,成為家庭的頂梁柱。自己成家之後。上邊有老母,身邊有發妻,膝下有幼子。他扛著家庭的重擔,從來都是不急不躁,用他的心去孝母、愛妻、愛子,並由此而形成全家的合力。父親建造“新一佳”永鑫店,遭遇資金重大困難時,母親拿出她的私房錢來,我把自己打工的積蓄,準備結婚用的錢全部拿出來,弟弟當時還在讀研究生,沒有收入,他也向自己的導師借來10萬元交給父親,連奶奶也拿出一萬多元私房錢來,不聲不響地替父親去還材料款。我們一家人緊緊地團結在父親的身邊,度過了難關。
奶奶晚年獨居,父親隨著奶奶的性子,千方百計把她的生活安排得妥妥帖帖。奶奶88歲無疾而終。去世前的一兩年,生活多有不便,父親經常請小姑姑專門伺候奶奶,自己每每去看望奶奶,都要給奶奶洗手、洗臉、梳頭……父親非常敬重母親勤勞、勤儉持家的品德。夫妻40年和和美美。1985年之夏,父親買了一台進口“鈴木”摩托車,他騎車帶母親去長沙旅遊觀光。母親在後座摟著父親。夫妻一路有說有笑。那時候,一個男人騎車帶著一個女人,還是很新奇的事情。車至寧鄉縣城歇息時,一群小孩子追著喊:“公雞搭母雞,母雞笑嘻嘻。”母親下車,買了糖粒子,散發給那些孩子,然後說:你們喊錯啦,我告訴你們,咯是哥哥搭妹妹,妹妹笑嘻嘻,以後要這樣喊才有糖粒子吃的呢!母親一個家庭主婦,這樣的話,從她的嘴裏說出來,看似是逗孩子樂,其實是母親內心裏把父親當成了哥哥,自己是妹妹。《手記》裏這樣的文字,樸實無華,卻如詩如畫,讓人看了羨慕、心甜、心醉。父親與母親說話還挺幽默風趣的。2000年的時候,母親常為我找男朋友的事情操心不已。這年初夏的一天,父親開車,帶了一些家具,與母親一道到當時我在深圳的家小住。可他們都不是純來玩的。父親是為了他那宗淤泥地的開發尋找投資商;母親是為了給我找男朋友。在路上,父親對母親說:這次我們去深圳,你是去招郎,我是去招商,我們開展競賽,看誰的效果好。父親在《手記》中說,他說這話時,母親坐在副駕駛位,“聽我這麼說,看了我一眼,臉上帶著笑,眼神挺好看的……”那時候,父親已經50出頭,母親也快50了。事隔十多年之後,旅途中這樣的細節父親記得如此真切,可見父母雙親感情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