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中日文化交流使者(1 / 2)

鑒真的東渡,形式上是一個僧團組織,實際上卻是一個規模完整的文化技術顧問團。不僅締結了兩國民間的牢固友誼,而且把當時最成熟的唐代文明全麵地介紹到日本去,對日本的佛學、建築、雕塑、書法、工藝技術以及醫藥學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日本人稱他為“過海大師”。

(一)對藝術方麵的貢獻

1.對建築的貢獻

鑒真所處的盛唐時代,寺院建築藝術已發展到鼎盛時期。他的家鄉揚州就有較大的寺院四十多所。鑒真在鑽研佛教經典的同時,也研究寺院建築藝術,在大唐時就建造寺院八十餘座,造佛像無數,可謂建築大師。來到日本之後,他在東大寺建造了戒壇院、唐禪院和唐招提寺。唐招提寺是鑒真和他的弟子們與日本人民合作創建的寺院,結構精巧,布局和諧,氣勢雄偉。該寺金堂所采用的鴟尾(佛殿甍上兩端的裝飾)、三層鬥拱(木結構建築中的一種支承構件,處於柱子屋頂之間,主要由鬥形木塊和弓形肘木縱橫交錯層疊而成,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使屋簷大幅度外伸)等建築方式,完全吸取了唐代建築的最新成就,對日本的寺院建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唐招提寺內紅柱青頂的金堂,由鑒真弟子如寶所建,金堂內供奉盧餘那、左脅侍藥師如來像、右脅侍千手觀音像,以及木雕的梵天、帝釋天像、四天王像。金堂、戒壇、講堂等目前依然存在,是日本現存的天平時代最大的一群古建築,金堂被認為是其中最美的建築。此外還有地藏堂、三曉庵、本願殿、鼓樓、鍾樓等建築,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2.佛像雕塑與書畫方麵的貢獻。

首先是佛像雕塑方麵的貢獻。唐代佛像雕塑藝術已經相當發達,雕塑佛像的高手如雲。鑒真的故鄉揚州到唐代時雕塑藝術已到成熟階段。揚州的佛像除了泥塑木雕外又有雕工精美的玉雕和幹漆夾紵造像,其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極高。唐招提寺東北部開山堂內,安置著鑒真和尚的坐像,這是鑒真逝世前由思托塑造的。坐像高二尺七寸,是一尊等身大的幹漆夾紵像,將鑒真生前的姿態、神情再現於人們的麵前。這座塑像造型優美,線條柔和,夾紵技術也達到十分純熟的地步。在日本美術史上,鑒真坐像是最早的肖像雕塑,被定為日本的國寶,受到特別的珍視和保護。唐招提寺的佛像多為幹漆夾紵像。我國塑造夾紵像的曆史頗為悠久,早在東晉(317-420年)時就有了這種方法,到唐代很盛行。幹漆夾紵法分脫胎幹漆和木心幹漆二種。前者是在泥塑上敷以麻布,再塗漆反複多次,待幹燥後去泥土而空餘外殼。後者係在木型上塗漆而成。這種幹漆像分量輕,造型厚實,穩重,對以後日本雕塑佛像也有直接的影響,在日本被稱為“唐招提派”。鑒真帶到日本的繡像、雕像、畫像、金銅像等,給日本的造像和佛畫藝術提供了借鑒。

其次是書法、繪畫方麵的貢獻。中國書法傳入日本較早,但在鑒真東渡之後盛行。鑒真帶到日本的佛經都是手抄本,本身就是中國的書法作品。經過日本僧人的傳抄,書法就盛行起來了。鑒真在第六次東渡時帶去中國國寶——書聖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等人的書法真跡五十多帖,成為書法家的楷模。“唐招提寺”門額據傳為孝謙天皇所書,即係王羲之書體,可見其崇尚之一斑。

唐代是中國繪畫藝術迅猛發展的時期,寺院崖窟、墓葬中壁畫盛行。鑒真東渡帶到日本一定數量的佛畫和同行的畫師。唐招提寺內也有三間壁畫,一些塑像的背後有唐繪畫常見的圖案,由此可見鑒真東渡對於日本繪畫的發展起了一定作用和影響。

(二)對醫藥學的貢獻

據《東征傳》記載,鑒真抵日後,除講律授戒外,還“開悲田而救濟貧病”,可見他在那裏繼續從事醫療活動,傳播醫藥知識。鑒真20歲時,隨他的老師道岸律師遊學二京(洛陽、長安),當時,道岸的師父文綱、師兄弘景均應召來到京城,鑒真跟隨這些名師學習佛學知識。鑒真從學的融濟、文綱律師是律學始祖道宣的弟子,道宣與唐代醫藥大師孫思邈有極深的友誼。他們兩人在醫學和佛學方麵是互相影響、互相學習的。現今治療神經衰弱的天王補心丸,是道宣自己患心氣不足時創製的。鑒真從老師那裏獲得許多藥方,鑒真後來帶往日本的藥方“奇效丸”,據說就是鑒真通過弘景而得自道宣。

鑒真抵日後,除講律授戒、傳授其他技能外,積極進行醫藥活動。他初到日本時,因治愈了光明皇太後的疾病,皇室把備前國水田一百町賜給了鑒真。當時日本寺院也置有敬田、悲田、療病、施藥四院。隋唐年間,雖中國醫藥知識及醫藥典籍相繼傳入日本,但日本人對於鑒別藥物品種的真偽、規格、好壞尚缺乏經驗。鑒真到達後,盡管雙目失明,但是,他利用鼻子的嗅覺、舌頭的味覺、手指的觸覺,將有關藥物的知識傳授給日本人民,矯正了過去不少錯誤;同時對於藥物的收藏、炮炙、使用、配伍等知識,也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日本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