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時兩年多的課題研究總算告一段落,在近30萬字的研究成果中,既有我個人付出的心血,更有全國黨報界及學界朋友的大力支持。

要特別感謝《河南日報》群工部原編輯王秉亭老先生及其夫人。

王老先生的專著《黨報群眾工作四十年》是目前國內唯一一本研究黨報群眾工作的書,在多方求書無果的情況下,我於2006年11月輾轉找到王秉亭老先生。75歲高齡的王老先生已患聽力疾病,沒想到他在其夫人的協助下,欣然同意贈書,並在扉頁上題詞留念。王老先生的書和這位黨報老群工的精神,對我的研究頗有幫助。

要特別感謝《長治日報》社長、原總編輯王占禹先生。呂日周擔任長治市委書記時期,《長治日報》的輿論監督全國有名,曾經讓我輩從事輿論監督的新聞人心向神往,而王占禹先生就是當時的總編輯。沒想到一次偶然的機會搜索到王先生新著《刀刃上的舞蹈:呂日周與長治日報》,讓我心潮澎湃。我與王先生素昧平生,也沒有熟人引薦,冒昧去函請教,沒想到他竟用特快專遞將書贈寄於我。《長治日報》及王先生的輿論監督實踐,對本課題研究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要特別感謝《四川日報》原總編輯唐小強先生。我在《四川日報》工作期間,具體任務就是負責群眾工作。正是有了唐小強先生等報社領導的大力支持,我在具體工作中大膽嚐試,不僅稿件屢屢受到省委書記、省長批示,並多次獲得全國和省級好新聞獎,而且我的一篇關於黨報群眾工作研究的論文也獲得了四川省新聞獎論文一等獎。《四川日報》工作期間,我在黨報群眾工作方麵積累的感性和理性認識,對於本課題的申報和研究大有裨益。

要特別感謝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經理、《四川日報》原新聞專刊部主任韓梅女士及部門全體同事。盡管職務上韓女士是主任我是副主任,但是在具體工作中她充分尊重我的看法。正是有了韓梅女士的大度與寬容,我的很多想法才能付諸實施。《四川日報》原新聞專刊部的張顯光、黃英、袁敏、李傳君、宋開文、沈佳等同事,他們的積極配合和辛勤工作為黨報群眾工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精彩,我也有幸見證和分享了這些精彩。可以說,《四川日報》工作的那段時間,是我人生中最快樂、最有成就感的時光。《四川日報》工作期間積累的經驗,對我今天的教學和科研都有莫大的幫助。

特別感謝以下朋友對本課題的調研和研究提供的重要的幫助,他們是:《人民日報》群工部原主任李有存;《湖北日報》群工部原主任王新、信訪接待室記者陶海生;《重慶日報》社會新聞部主任劉春幗;《解放日報》群工部原主任蔣夢丹、副主任王玲英;《貴州日報》群工部原主任賴龍光、編輯左強生、信訪接待處工作人員董宙鴿;《新華日報》群工部原主任劉壽桐、總編室主任許建軍、記者通聯部副主任王書明、通聯組組長龔柏煥;《湖南日報》群工部主任易朝輝;《內蒙古日報》記者部主任賈一中;《大眾日報》社會聯絡部原主任王兆興;《新民晚報》群工部原主任王明國;《自貢日報》總編輯傅仕彬、總編室主任鄭遠兵;《鹽阜大眾報》副總編輯徐素軍;《蘭州日報》副總編輯彭潔;《成都日報》社會調查部主任王雷、評論部編輯周曉翔;《長江日報》群工部主任王欣;長江日報報業集團媒介發展研究所所長張振華;杭州日報報業集團新聞發展研究所總監傅強;《杭州日報》城市新聞中心副主任駱劍偉;蘇州日報報業集團新聞研究室主任宓曉文;《蘇州日報》總編室主任蔣曉波、社會生活部副主任高波;《溫州日報》黨報熱線部原主任沈智毅;《南陽日報》群工部主任張一鳴;《呼和浩特日報》專刊中心主任阿拉騰;《貴陽日報》接待室工作人員包衛中;《酉陽報》總編輯黃德權;《湖南大眾傳媒學院學報》主編胡學軍;《新聞記者》主編呂怡然;《當代傳播》主編鄭瑜;《新聞前哨》主編肖曜;《新聞窗》主編周黎兵等。

本課題研究還得到了我所在單位四川外語學院在科研經費和辦公條件方麵的大力支持。特別是四川外語學院副校長王魯男教授、黨委副書記雷瑩教授、科研處處長董洪川教授、科研處副處長費小平教授、中外文化比較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旭春教授、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嚴功軍教授、科研處丁健瓊老師等領導及工作人員對我的關心和幫助,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本成果能夠順利出版,還要特別感謝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新聞傳播編輯部主任蔡開鬆先生。作為本書的責任編輯,蔡老師在書稿修改中傾注了大量的智慧和心血。

作者

2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