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晉三論功行賞,選進權力中心的人物當然都是自己認為可靠之人。但是此次安倍晉三內閣中,除了來自公明黨和學界的兩位大臣以外,其餘的15位閣僚分別屬於自民黨的森派(4人)、丹羽—古賀派(4人)、伊吹派(2人)、津島派(2人)、麻生派(1人)、山崎派(1人)和高村派(1人)。由於派係政治的弊病,由自民黨議員組成的政府中,曆來難免有麵從腹背之人或出現陽奉陰違之事。為了將最高行政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做到令行必至,安倍晉三強調“首相官邸主導”,即打破各政府部門的傳統分工,再集中“安倍團隊”中的心腹幹將組成內閣之“內閣”,通過這個“小內閣”直接指揮各個政府部門,形成一個金字塔式的權力格局。
安倍的“首相官邸”即“小內閣”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直屬安倍晉三的部分。由五位分別來自於首相府、財務省、警察廳、經濟產業省和外務省的首相秘書官及親自組織的“首相直屬特別室”的十位成員組成。增加身邊秘書和工作人員的傳統,來自於在自民黨內任意獨斷的小泉純一郎政權時期。小泉曾讓來自於財務省、外務省、經濟產業省、警察廳的四位首相秘書官,加上來自總務省、厚生勞動省、農林水產省、國土交通省、防衛廳等5個中央行政部門的“特命參事官”,作為自己直屬的人員每天來首相府上班,讓他們成為上傳下達的雙向通道,既能吸收各個部門的意見,又能傳達自己的指示,並通過他們監督和督促各個部門。
安倍晉三在秘書官之外,還利用他上任總裁以後仍在官房長官任上的條件,提前在各個政府部門處長級以上的官員中挑選人才。他在財務省、經濟產業省、文部科學省、總務省、厚生勞動省、農林水產省、國土交通省、防衛廳和環境省中一共招募了10人,組成了一個“首相直屬特別室”。另外,“首相直屬特別室”的工作任務,也與小泉政權時代的“特命參事官”不同,不是調整首相府與各部門關係,而是按照首相的指示探討和規劃政策課題。例如,要求來自於法務省的“特別室”人員負責研究製定外國人在日就職和工作問題的政策,要求來自於外務省的“特別室”人員研究製定解決解救被北朝鮮綁架日本國民問題的政策計劃等。對於這些“特別室”人員,都采用招聘製,由首相親自選定,親自任命,安倍晉三要求他們割斷與舊日官廳的情絲,做好與首相共存亡的心理準備。
第二個層次是內閣官房的部分。內閣官房長官鹽崎恭久畢業於哈佛大學,在安倍晉三擔任小泉內閣官房長官時擔任副官房長官,其後又一直擔任外務省副大臣,熟悉日本經濟與外交政策。盡管屬於丹羽—古賀派,但卻是安倍晉三在NAIS中的堅定盟友,因此被安倍晉三選為內閣的大管家。官房長官的任務就是輔佐首相,實際上就是首相最大的秘書官和輔佐官。但是因為身為閣僚,他還要有自己負責的具體公務,例如一般都兼任“北海道衝繩開發廳長官”。同時,安倍晉三還讓鹽崎恭久負責“新健康前線戰略賢人會議”,而且鹽崎恭久還是由安倍晉三直接擔任本部長的“綁架問題對策本部”的事務局長。
在官房長官的下麵設立了3名官房副長官,名義上的職責是分別協助官房長官的工作,但實際上卻受安倍晉三的直接指揮。例如下村博文,他一直主張改定教育基本法,曾經擔任過文部科學省的政務官。安倍晉三選中他做官房副長官,無疑是讓他在教育基本法的改定問題上出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安倍晉三還從民間起用了一位官房副長官——的場順三,該人當時已經72歲,原為日本有名的智庫(尤其是在經濟問題上出名)大和綜合研究所的前任理事長,和安倍家族關係親近。因為是一個經濟學家,安倍晉三對他的期待應該是在製定經濟政策和處理經濟問題方麵。
第三個層次是首相輔佐官的部分。安倍晉三在首相下麵設立了五人的首相輔佐官。小泉時代雖然也設有首相輔佐官,但是當時隻有兩個人,且從國會議員以外選用。而安倍晉三首次任命自民黨內有實力的議員為首相輔佐官:由小池百合子負責“國家安全保障機能強化會議”;由世耕弘成負責“對外廣報企畫聯絡會議”,指導內閣廣報官和副廣報官的工作;由山穀惠理子輔佐官負責“教育再生會議”;由根本匠輔佐官負責成長戰略、社會保險製度改革、經濟政策的對外發展以及“亞洲入口戰略會議”,負責製訂“亞洲外交構想”,通過經濟文化的交流加強與亞洲各國之間的交流(召集人為伊藤元重,東京大學教授),中山恭子輔佐官雖然不是國會議員,因為一直以首相府“參與”的頭銜協助小泉純一郎和安倍晉三處理北朝鮮綁架日本國民問題,這次就被任命為輔佐官,具體負責“綁架問題對策本部”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