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安倍晉三在挑選內閣閣僚時的這種論功行賞和任人唯親的做法,日本社會議論紛紛。有人稱他的內閣成員構成的特點為“與其說是新鮮,還不如說是情麵”。民主黨的三巨頭之一、代理黨首菅直人直稱安倍晉三政權為“朋友內閣”,更有人戲稱安倍晉三的內閣為“學園節內閣”(大學會議內閣),因為安倍晉三內閣的17名成員分別畢業於12座不同的大學。
但是內閣一成立,這種隻論敵友、不論個人素質和實力的用人標準就開始暴露出它的弱點。“支援安倍晉三(當選總裁)會”的會長佐田玄一郎,因為被報紙揭露出虛報政治活動經費從而逃稅,不得不在2006年12月27日,即他就任行政改革大臣恰好三個月時辭職。佐田玄一郎在1990至2000年間,用了一個叫做“佐田玄一郎政治研究會”的團體名義,在自己收到的政治獻金中報銷了高達7800萬日元的租金和水電費。可是事實上,這個團體從來就沒有過自己的辦公地點。也就是說,佐田將收到的本來應該用於政治活動的資金,在甚至連所得稅都沒有繳納的情況下,便完全將資金轉變為個人的財產。
行政改革,本來是安倍晉三政權的一麵旗幟,安倍晉三在負責行政改革的大臣人選問題上本應特別注意個人素質。然而,由於他自己也感到如果不是靠眾人推舉,作為一個正式步入政壇僅僅13年的人來說,他根本無法登上自民黨總裁和日本政府首相的寶座,所以“論功行賞”的想法特別強烈,這妨礙了他去考察每位“盟友”和“功臣”的個人素質。佐田玄一郎行政改革大臣辭職不久,農林水產大臣鬆岡利勝、文部科學大臣伊吹文明、自民黨政務調查會會長中川昭一,又相繼被揭發出有經濟問題。
日本國會議員的政治資金,從來源上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是來自各個企業或個人的“政治獻金”。但是因為“政治獻金”帶有企業的變相賄賂性質,所以法律規定“政治獻金”隻能由盈利的企業獻給某個政黨,而禁止獻給議員個人。第二個部分是議員個人以一個政治團體的名義召開募集資金的集會,但是法律規定一個出席者的獻金不能超過150萬日元,對於獻金20萬元以上的人,也必須記錄其姓名、職業等。第三個部分是國家財政支出的“政黨支付金”。按照一位日本國民一年250日元計算出總額,然後按照每個政黨的議員數和在大選中的得票率計算交付給每個政黨。
日本共產黨因為主張“政黨支付金”製度違反憲法,所以一直拒絕接受。而2006年自民黨接受的“政黨支付金”,高達168.46億日元,從理論上來說,每位自民黨議員的名下都可以分到數千萬的“支付金”。所以,除了部分在社會上有影響力的議員以外,來自國家財政的“政黨支付金”占了每個國會議員政治資金中的最大部分。換言之,每個國會議員的大部分政治資金,其實是日本國民以及在日本工作的外國人交付的稅金。因此,日本國民對於政界發生經濟醜聞曆來非常反感,這也是作為執政黨的自民黨的一部分議員時時遭到日本國民的譴責和唾棄的原因。盡管這些醜聞的主角可以設法逃脫法律的懲罰,但對於在日本國民中支持率本來就已開始下降的安倍晉三政權來說,通過高喊“美麗的國家”的口號而製造出來的清新形象卻毫無疑問是被大大抹了一把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