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長期苦戰不休,就是因為有諸侯王的緣故。賴祖宗的神靈,天下得以統一安定。再設置諸侯王國,這是在他們之間樹立刀兵。如此還想要求得到安寧,豈不是難以做到的嗎?還是廷尉的議論正確。”
秦始皇既然肯定了李斯的意見,明確地指出分封諸侯的害處,否定了王綰等人設置諸侯王國的建議,於是便下令在中國實行郡縣製度,“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李斯被任命為帝國丞相。
王綰與李斯的一場辯論,事關剛剛建立的大秦帝國究竟要施行怎樣一種國家政體的重大問題。從曆史的發展來看,分封已不適應當時時代發展的需要;而郡縣天下,則是自戰國以來曆史發展的大勢所趨。秦始皇作為帝國的創始皇帝,他旗幟鮮明地讚成李斯的主張,作出了郡縣天下、摒棄分封諸侯的決定,這無疑是秦始皇對中國曆史發展所作出的一大貢獻。
秦始皇為推行郡縣天下的法令,他對分封製度作了徹底的否定。這不僅是空前的壯舉,而且也為此後的曆代封建王朝所不及。這種徹底否定,其核心內容便是取消“食邑”、“食封”製。秦統一六國之前,仍在實行食邑、食封製度,如呂不韋被封為文信侯,食洛陽十萬戶,如此等等。秦始皇取消食邑、食封,對各級官吏均按其職務給予不同的俸祿,作為官員們的經濟生活來源。誠然,秦帝國仍實行二十等爵製,也進行封侯。然而,無論享有多麼高的爵位,都不享有封邑。秦王朝之後的曆代封建王朝,大多都沒有做到這一點,食邑製度在中國曆史上曾殘存很長一段時間。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達天下以為36郡的法令。這36郡及其治所是:
三川郡治所在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
河東郡治所在安邑(今河南夏縣西北);
南陽郡治所在宛(今河南南陽);
南郡治所在郢(今湖北江陵);
九江郡治所在壽春(今安徽壽縣);
會稽郡治所在吳(今江蘇蘇州);
穎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縣);
碭郡治所在碭(今安徽碭山);
泗水郡治所在沛(今江蘇沛縣東);
薛郡治所在魯(今山東曲阜);
東郡治所在濮陽(今河南濮陽南);
琅琊郡治所在琅琊(今山東膠南);
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臨淄北);
上穀郡治所在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
漁陽郡治所在漁陽(今河北密雲西南);
右北平郡治所在無終(今河北薊縣);
遼西郡治所在陽樂(今遼寧錦州西北);
遼東郡治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市);
代郡治所在代(今河北蔚縣);
钜鹿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
邯鄲郡治所在邯鄲(今河北邯鄲市西南);
上黨郡治所在長子(今山西長子西);
太原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
雲中郡治所在雲中(今內蒙托克托縣東北);
雁門郡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南);
上郡治所在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
隴西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
北地郡治所在義渠(今甘肅寧縣西北);
漢中郡治所在南鄭(今陝西漢中市);
巴郡治所在江州(今四川重慶市江北);
蜀郡治所成都(今四川成都市);
黔中郡治所在黔中(今湖南沅陵西);
長沙郡治所在臨湘(今湖南長沙市);
廣陽郡治所在薊(今北京市西南);
楚郡治所在陳(今河南淮陽);
以上35郡,連同京都地區的“內史”,共36郡。
秦帝國於公元前221年分天下為36郡後,又不斷向外擴張領土,並另設新郡。新設的郡有:
常山郡治所可能在元氏(今河北正定南);
河內郡治所在朝歌(今河南淇縣東);
衡山郡治所在邾(今湖北黃崗南);
東海郡治所在郯(今山東郯城西);
膠東郡治所在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
濟北郡治所在博陽(今山東泰安);
閩中郡治所在冶(今福建福州);
南海郡治所在番禺(今廣東廣州市);
桂林郡治所在廣鬱(今廣西淩樂東);
象郡治所在象林(今越南會安附近);
九原郡治所在九原(今內蒙包頭市西北)。
以上11郡,連同公元前221年所設的35郡(不含“內史”),秦帝國共設有46郡。
以上46郡,便是大秦帝國的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