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冤殺袁崇煥
袁崇煥,字元素,號自如,出生於廣東東莞,祖上原籍廣西梧州藤縣。萬曆四十七年進士,授福建邵武知縣。史稱其少年慷慨,富有膽略,喜歡和人談論軍事,遇年老退伍的軍官、士兵,總向他們詢問邊疆上的情況,以邊才自許。天啟二年正月,禦史侯詢請天啟帝朱由校破格留用袁崇煥,遂組兵部職方司主事。不久,明軍廣寧師演,京師仗駭,廷議盡棄關外土地,集守山海一關。袁崇煥即在滿朝風鶴之際,單騎出閱關內外,回京具言關上形勢,慷慨請命曰:“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稱其才,天啟帝於是讓他任兵備金事,監軍山海關。
袁崇煥受命關外,即積極推行“守關外以捍關內”的複遼方略。他募新兵、造大炮、施屯田、操士卒,十分勤勉,親自指導整飭邊備,建築城池,先後修複邊鎮數十處,守遠城更是塞外雄關。明朝的國防前線向前推移了二百裏。天啟五年,袁崇煥勸說遼東經略孫承宗遣諸將分戍錦州、鬆山、杏山、右電及大、小淩河諸要塞,又開班二百餘裏,幾盡複遼河以西舊祖。時後金屈服,四年不敢犯邊。
不久,明朝內部鬥爭激化,閹黨高第接任遼東經略。他目光短淺,昏聵無能,認為關外守不住,下令盡撤關外防守,驅屯兵入關,委棄米粟十餘萬,死亡載途,哭聲遍野。袁崇煥拒不從命,說:“我寧前道也,官此,當死此。我必不去。”天啟六年正月,後金汗努爾哈赤看清了明朝的腐敗虛弱本質,親率大軍圍攻寧遠。袁崇煥率孤軍守城,朝廷上下都認為寧遠必失。但袁崇煥集一萬將士與寧遠共存亡,他當場刺血為書,表示血戰到底的決心。全軍將士個個感動,人人效死,終於在寧遠城下使努爾哈赤損兵折將,身負重傷,不久便憂憤而死。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即位。天啟七年,皇太極又率軍進攻錦州、寧遠。這場大戰打得十分慘烈,城壕中填滿了兩軍軍士的屍體。袁崇煥在戰鬥中親自上城頭督戰,率軍英勇抗擊,又使皇太極遭到慘敗,撤圍遠竄。
天啟帝朱由校死後,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朱由檢登上皇位。崇禎元年(1628年)四月,崇禎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七月袁崇煥入都,十四日崇禎帝召見平台。袁崇煥慷慨陳詞,計劃以五年時間恢複遼東,並疏陳方略,對明與後金雙方的政治軍事形勢都當麵向崇禎帝作了全麵正確的估計。而“恢複之計,不外臣昔年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之說。法在漸不在驟,在實不在虛”。二十四日崇禎賜袁崇煥尚方寶劍,便宜行事。袁崇煥疏謝並陳方略,崇禎贈蟒玉銀幣,袁崇煥辭蟒玉不受。
崇禎二年(1629年)春,蒙古哈喇慎三十六家發生大饑荒,請求通市糶米,三月袁崇煥上奏要開馬市後售糧於蒙古。崇禎帝認為這是以糧資寇,於是發詔書斥責。然而早在天啟七年(1627年)林丹汗西遷,與喀喇沁、順義王博碩克圖汗(卜失兔)、鄂爾多斯濟農、同雍謝布、阿索特、阿巴噶、喀爾喀組成聯軍大戰於土默特的召城,結果兩敗俱傷,林丹汗慘勝,諸部聯軍慘敗。林丹汗雖損失了四萬精銳,但占據了大片土地。土默特和喀喇沁部分崩離析,喀喇沁部隻剩下一係據守朵顏衛一帶,順義王卜失兔戰敗,其擁有的元朝傳國玉璽被奪,其他部落多潰散。明朝的九大邊鎮外都有蒙古部落,此番大戰對明朝來講本是有利的,但在後金崛起之時林丹汗西遷,並和蒙古諸部混戰,雖可削弱蒙古,但並不利於明朝以蒙古牽製後金。崇禎登基後曾分別對林丹汗和薊門外潰散的蒙古諸部進行過撫賞,又試圖用順義王卜失兔所部聯合朵顏三十六家即喀喇沁餘眾對抗林丹汗,不讓其投奔後金。但現實是嚴酷的,薊門外的這些蒙古部落地處明朝、林丹汗、後金三大勢力中間,若不依附一方必然有滅族的危險,明朝當時自顧不暇,隻能用“撫賞”的形式給予支持,這些蒙古部落對林丹汗是新仇兼舊恨,相比之下後金既可以提供軍事支持又與林丹汗為敵,這些部落將何去何從實在是一目了然。崇禎在1628年剛登基時曾作出過最後的努力,雖然喀喇沁部於崇禎元年(1628年)二月已經聯絡後金,七月派出數百人的使團前往沈陽,崇禎不但沒有立即革掉對它的撫賞,還在同年九月將對喀喇沁部的撫賞加倍,而皇太極召集依附於他手下的蒙古部落會盟,提出征討占據了喀喇沁舊地的林丹汗,此舉動徹底拉攏了喀喇沁部,於是明朝此後再對其進行任何撫賞已毫無意義。但袁崇煥卻在崇禎二年(1629年)三月申請對喀喇沁部開馬市,提出因大旱,蒙古部落沒有糧食,所以要開馬市接濟蒙古部落就顯得不合時宜了。此時,後金也遭了災荒沒有糧食吃,正是應當絕不開馬市置後金於死地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