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的處世哲學是“老鼠哲學”。人是一隻老鼠,同樣是老鼠,但有糧倉老鼠和過街老鼠之分。“我”要當一隻糧倉裏的老鼠。為這一目標,李斯奮鬥了一生。李斯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實踐著法家思想的。他重新受到秦王嬴政的重用後,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遠見,輔助秦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順應了曆史發展的趨勢。
效倉中鼠,遊說秦王
李斯本是布衣出身,年輕時,在上蔡邑當小吏,看見吏舍廁所中的老鼠,吃的是肮髒的糞便,又接近人和狗,經常受驚嚇。李斯到了糧倉,看見了糧倉裏的老鼠,吃的是堆積如山的穀粟,而且住在大屋子裏,不受人和狗的驚擾。於是李斯就感慨地說:“一個人才能的有無、本事的大小、有沒有出息,就像這老鼠一樣,全看它是否處在適合自己的優越環境之中了。”因此,李斯暗下決心要象倉中的老鼠一樣,尋求好的環境,謀求更高的地位。
於是他辭去小吏的職務,來到齊國蘭陵(今山東省蒼山蘭陵鎮一帶),拜荀況為師,學習五帝三王治理天下的學問。學業完成以後,他估計楚王不能成大事,不值得為楚王效力,而其他東方諸侯又都很軟弱,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讓他去建功立業的,因此想到西邊的秦國去。他向荀況告辭說:“我聽說遇到機會就不要輕易放過,如今正是各國諸侯互相爭雄的時局,善於遊說的人掌握著各國的權柄。現在秦王想要吞並天下,稱帝以統治諸侯,這正是我們這些普通人士大顯身手的時機。一個處在卑賤的地位而又不想進取的人,就像野獸看著肉,隻能眼饞不能進食一樣,這種人看起來雖然像人,實際上卻徒有其表,沒有一點人的誌氣和本領。所以說,人生沒有比卑賤更令人恥辱,沒有比窮困更令人悲哀的了。一個人長期長處於卑賤困苦的環境,還譏諷世俗,厭惡名利,把自己打扮成與世無爭的樣子,這不是他的真實思想。因此我想到西邊去遊說秦王。”
李斯到了秦國,正好碰上莊襄王去世,於是他去拜見秦國丞相、文信侯呂不韋,請求作門客。呂不韋覺得李斯有才,就推薦他當了秦王的侍從。李斯因此得到遊說秦王的機會,於是就勸秦王說:“小人物認不準動靜的變化往往失去有利時機,成就大功業的人,在於鑽對方的空子,抓住機會就下狠心去消滅它,從前秦穆公在春秋稱霸以後,終究不能吞並東方各國,什麼原因呢?因為當時諸侯國還比較多,周朝的德望也還未衰落,所以春秋五霸輪流爭雄,交替打出尊奉周天子的旗號。自戰國中期的秦孝公以後,周室衰落,諸侯互相兼並,函穀關以東隻剩下六個國家,如今泰國仗著強大的國力威懾諸侯,至今已經六代了。現在諸侯臣服秦國就像秦國的郡縣服從中央一樣。以秦國的強大和大王的賢明,就像打掃鍋台的灰塵一樣,不費力氣就可以消滅各國諸侯,完成帝業,達到統一天下的目標,這是萬世難得的良機。現在如果怠慢鬆懈而不抓緊時機,等到諸侯重新強大起來,相聚聯盟合縱,那時雖有黃帝的賢明,也不能兼並了。”於是秦王拜他為長史,聽從他的計策,暗中派遣謀士攜帶金玉去遊說諸侯。對諸侯國中有聲望的人士,能夠用財寶收買的就送厚禮賄賂;對不肯受賄的,就用利劍刺殺。在實施離間、破壞東方各國君臣的關係之後,秦王便派能幹的將領帶兵征伐。於是秦王又任命李斯為客卿。
策滅六國,力諫逐客
李斯到了秦國以後,很快就得到秦相呂不韋的器重,當上了秦國的小官,有了接近秦王的機會。一次,他對秦王說:“凡是幹成事業的人,都必須要抓住時機。過去秦穆公時雖然很強,但未能完成統一大業,原因是時機還不成熟。自秦孝公以來,周天子徹底衰落下來,各諸侯國之間連年戰爭,秦國才乘機強大起來。現在秦國力量強大,大王賢德,消滅六國如同掃除灶上的灰塵那樣容易,現在是完成帝業,統一天下的最好時機,千萬不能錯過。”
李斯的見解是正確的,秦王還聽取了他離間各國君臣之計“諸侯名士可以下財者(接受其賄賂),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離其君臣之計,秦王乃使良將隨其後”對於六國,他還提出了“先滅韓,以恐他國”的吞並順序。於是他得到了秦王的賞識,因而被提拔為長史。李斯勸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國收買、賄賂,離間六國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為客卿。
正當秦王下決心統一六國的時候,韓國怕被秦國滅掉,派水工鄭國到秦鼓動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國的人力和物力,牽製秦的東進。後來,鄭國修渠的目的暴露了。這時,東方各國也紛紛派間諜來到秦國做賓客,群臣對外來的客卿議論很大,對秦王說:“各國來秦國的人,大抵是為了他們自己國家的利益來秦國做破壞工作的,請大王下令驅逐一切來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給秦王寫了一封信,勸秦王不要逐客,這就是有名的《諫逐客書》。他說:“我聽說群臣議論逐客,這是錯誤的。從前秦穆公求賢人,從西方的戎請來由餘,從東方的楚國請來百裏奚,從宋國迎來蹇叔,任用從晉國來的丕豹、公孫支。秦穆公任用了這五個人,兼並了二十國,稱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實行新法,移風易俗,國家富強,打敗楚、魏,擴地千裏,秦國強大起來。秦惠王用張儀的計謀,拆散了六國的合縱抗秦,迫使各國服從秦國。秦昭王得到範雎,削弱貴戚力量,加強了王權,蠶食諸侯,秦成帝業。這四代王都是由於任用客卿,對秦國才做出了貢獻。客卿有什麼對不起秦國的呢?如果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隻會使國家沒有富利之實,秦國也沒有強大之名。”
李斯還說,秦王的珍珠、寶玉都不產於秦國,美女、好馬、財寶也都是來自東方各國。如果隻是秦國有的東西才要的話,那麼許多好東西也就沒有了。李斯還在信中反問:為什麼這些東西可用而客就要逐,看起來大王隻是看重了一些東西,而對人才卻不能重用,其結果是加強了各國的力量,卻不利於秦國的統一大業。李斯的這封上書,不僅情詞懇切,而且確實反映了秦國曆史和現狀的實際情況,代表了當時有識之士的見解。因此,這篇《諫逐客書》成為曆史名作。
秦王明辨是非,果斷地采納了李斯的建議,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為廷尉。
這時,即將被殺的鄭國也向秦王進言:韓國讓秦國大興水利建設工程,當初的目的是消耗秦國實力,但水渠修成之後,對秦國也是有利的。盡管興修水利,減輕了秦國對東方各國的壓力,讓韓國多存在幾年,但修好渠卻“為秦建萬代之功”。秦王覺得鄭國的話有道理,決定不殺鄭國,讓他繼續領導修完水渠,這就是後來聞名於史的鄭國渠,它對發展繁榮秦國的經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經過這一次反複,秦國仍舊堅持招攬和重用外來客卿的傳統,這些外來的客卿在秦國統一中國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取消逐客令不久,魏國大梁人尉繚也來到了秦國。當時的形勢是,秦王已經除掉內部的反對派呂不韋等,大權進一步集中,積極向外擴張,東方各國都個個自危。尉繚向秦王建議說:當前,以秦國的力量消滅東方各國是毫無問題的。但是,如果各個諸侯國聯合起來,合縱抗秦,結果就很難說了。因此,不要吝惜財物,向各國掌權的“豪臣”行賄,破壞他們的聯合,隻用三十萬金,就可以達到兼並各個諸侯國的目的。秦王采納了尉繚的計謀,在同各國進行鬥爭的過程中,不少次是用此策而取得勝利的。當然,秦國的反間計是以武力為後盾的,正如李斯所講:“不肯者,利劍刺之”。
秦國堅持接納、使用客卿的政策,對其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的迅速發展,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如秦始皇時代的客卿就有:茅焦、尉繚、李斯等。李斯的《諫逐客書》,對秦網羅天下人才是有功績的。
大興改革,統一度量衡
秦統一以後,丞相王綰首先提出全國地方太大,難以管理,要求像周代那樣,封秦始皇諸子為王。秦始皇召開群臣會議討論,群臣都讚同王綰的意見,隻有李斯提出不同的意見。他說: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後來一個個都疏遠了,互相視為仇敵,經常發生戰爭,周天子也不能禁止。現在天下一統,應實行郡縣,天下才得以安寧。秦始皇也認為,天下已經統一了,再立許多國,不利於統一,安寧也沒有保障,所以支持李斯的意見。於是,他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以下為縣。郡縣製比之分封製是一個進步,有利於國家的統一。
這一整套中央集權製度,從根本上鏟除了諸侯王國分裂割據的禍根,對鞏固國家統一,促進社會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所以,這一製度在秦以後的帝製社會裏一直沿用了近兩千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書同文字”的建議,命令全國禁用各諸侯國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為統一書體。在此之前,中國的文字從新石器時代彩陶刻畫文字的萌芽,經過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金文,成長到春秋戰國時期,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演變和發展過程。戰國時代由於群雄割據,“諸侯力政,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因而出現了“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現象,使這一時期的漢字形體產生了地域性的差異。原本隻有一種寫法的字,到了這時,往往齊秦有異,燕趙不同。因此,統一後的中國急需一種統一的官方文字。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製作這種標準字樣,這便是小篆。而關於小篆的由來,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製作標準字樣時,“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而小篆的名稱也是為了尊崇大篆而卑稱其“小”的。緊接著,為了推廣統一的文字,李斯親作《倉頡篇》七章,每四字為句,作為學習課本,供人臨摹。不久,李斯又采用秦代一個叫程邈的小官吏創造的一種書體,打破了篆書曲屈回環的形體結構,形成新的書體——隸書。從此,隸書便作為官方正式書體,始於秦,盛於漢,直到魏晉楷書流行才漸被取而代之。但作為書法藝術,篆書、隸書因其獨具一格,深受後人喜愛。中國書法四大書體真、草、隸、篆,隸、篆占其半壁江山,李斯之功,功及千秋。
秦統一之前,中國的度量衡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各國諸侯按照自己的喜好,製定了不同的計算單位和不同的計算進製。這種原始狀態複雜多樣的度量衡隻適應於政治割據社會的需要。大一統的秦王朝建立後,為了不使其影響王朝的經濟交流和發展,李斯上奏皇帝,建議廢除六國舊製,把度量衡從混亂不清的狀況下明確統一起來,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許。於是,在李斯的親自指揮下,把度製以寸、尺、丈引為單位,采用十進製計數;量製則以合、升、鬥、桶為單位,也采用十進製計算;衡製則以銖、兩、斤、鈞、石為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固定下來。為了有效地統一製式、劃一器具,李斯又從製度上和法律上采取措施,以保證度量衡的精確實施。這是秦王統一中國,李斯位居丞相之後的又一驚世之作。而它的影響不言而喻。幾千年來,無論朝代更迭,這種計量方法從無更改。甚至時至今日,我們的生活當中依然還有它的身影。
公元前220年,統一中國一年有餘的秦始皇漸感隱憂,龐大的中央集權要想在遼闊的疆域上政令暢通,物資交流便利,就必須改變以往的交通條件。此時,深諳皇上心思的李斯又立刻建議讓全國的車軌統一,並在全國範圍內修築馳道。就這樣,一場大規模的統一車軌、修築馳道的運動在全國展開。李斯以京師鹹陽為中心,陸續修建了兩條馳道,一條向東通到過去的燕、齊地區(今河北、山東一帶),一條向南,直達吳楚舊地(今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等地)。這種馳道路基堅固,寬50步,道旁每隔三丈種青鬆一株。後又修築“直道”,由九原郡直達鹹陽,全長1800餘裏。又在今雲南、貴州地區修築“五尺道”,以便利中原和西南地區的交通。在湖南、江西一帶,修築攀越五嶺的“新道”,便利通向兩個地區的交通。就這樣,一個以鹹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把全國各地聯係在一起。同時,為與道路配套,李斯還規定車軌的統一寬度為六尺,以此保證車輛的暢行無阻。
公元前210年,即秦始皇三十七年,在秦始皇最後一次出遊,也就是命喪沙丘之前,李斯向秦始皇上了最後一道重要的奏折:廢除原來秦以外通行的六國貨幣,在全國範圍內統一貨幣。這一行動被司馬遷的《史記》稱作“始皇三十七年,複行錢”。此舉雖然對秦王朝的經濟發展已無大用,但對後世的影響可謂大矣。當初,秦統一中國後雖大部改頭換麵,天下一統,但唯獨貨幣依然沿襲過去的形式。市麵上使用的貨幣包括布幣、刀幣、貝錢和圓錢等形式,使用起來十分不便。因此,統一貨幣及結算製度、統一貨幣鑄造便成了當務之急。在李斯的主持下,貨幣規定了以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每鎰重二十四兩,以銅半兩錢為下幣,一萬銅錢折合一鎰黃金。並嚴令珠玉、龜、貝、銀、錫之類作為裝飾品和寶藏,不得當作貨幣流通。同時,規定貨幣的鑄造權歸國家所有,私人不得鑄幣,違者定罪等。李斯此舉被後人認為是經濟史上的一個創舉。而當初他所主持鑄造的圓形方孔的半兩錢(俗稱秦半兩)因其造型設計合理、使用攜帶方便,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
至此,李斯在他輔佐秦始皇匡扶天下的過程當中,完成了他最後一個使命。縱觀李斯這些作為,可以這樣說,中國幾千年的曆史當中,名相重臣比比皆是,累世之功不乏其主,但大多不過功在當朝,時過則境遷。而李斯幾乎每幹一件大事都能產生影響千年的效果,並蔭及後代。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李斯時說:李斯作為一個普通平民事秦,利用機遇和能力輔佐秦始皇終成霸業。如果不是因為種種無法讓人容忍的惡行(殺韓非、焚書、篡改聖旨)毀壞了他的聲譽,那麼他的功績可與周公、召公媲美了。
焚書坑儒,以安天下
李斯或許是吸取了商鞅的經驗教訓,秦始皇或許是看到了商鞅實行法治的好處,總之,君臣二人逐漸形成共識:曆代的禍亂之事,均係當權者不明法或執法不嚴而生。於是,李斯輔佐秦始皇議定了一係列詔命和法令。一是嚴令百姓不得私藏兵器,並將從百姓手中收繳的兵器全部融化,鑄成銅仁和樂器,以防止百姓持兵器造反;二是把六國的豪門大戶12多萬戶遷到鹹陽,把他們放在秦王的眼皮底下,控製他們,防止其滋事作亂。
秦始皇三十四年,在鹹陽宮置辦了酒席,酒席上博士仆射周青臣等人稱頌始皇帝的威德。齊國人淳於越進諫說:“我聽說,商朝和周朝的君王能夠維持長時間的統治,在於分封子弟,功臣自為支派,輔衛中央。如今陛下擁有海內,而子弟卻無一官半職,如果突然有像田常、六卿之類謀變的禍患,您沒有輔助的藩臣,該如何相救呢?辦事不效法古人而能保全長久的,我還沒有聽說過呢。如今周青臣等人又當麵奉承您,以加重陛下的過錯。這不是忠臣的行為。”秦始皇把這個意見交給丞相去栽斷。李斯認為淳於越的建議十分荒謬,想通過言詞辯論使他屈服,就上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