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諸侯並起,天下紛爭。山清水秀的竹林間,茅舍內,一位中年男子頭戴綸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係天下,看興亡成敗,胸中盡萬點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於是三顧茅廬的佳話造就了一代偉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軍事才幹,建蜀國,興漢業,曆經圖治,嘔心瀝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義,展現了一代蜀相偉大的胸襟氣魄,令天下人為之敬仰。一代諸葛武侯,其情,蒼天可表;其義,大地為之動容;其智慧,千百流傳;其忠誠,為後世人所景仰,可謂:一縷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間!
躬耕隴畝,自幼喪父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於琅邪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父親諸葛圭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諸葛亮的躬耕地尚有爭議,一說在南陽臥龍崗,另說在襄陽城西二十裏的隆中。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病逝;漢獻帝已從長安李傕手中逃出,遷到了曹操的許縣。諸葛亮此時已16歲,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不屑一顧,隻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幹。人稱“臥龍”。他與當時的襄陽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醜女,頭發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諸葛亮應許這頭親事,立即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裏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諸葛亮小時候,由父親帶去拜水鏡先生為師。
水鏡先生對諸葛亮說:“我出三個題目,答對了就收下你。”接著出了一個啞題:他屈起食指,伸到諸葛亮麵前,又點了點。
諸葛亮向水鏡先生深深一鞠躬,又後退三步,站在一邊解釋道:“你要我做首屈一指的大官,我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先生坐在蒲團上說:“我出的第二個題目是,要你想辦法使我離開這座位。”諸葛亮走到牆角,順手拿了一根竹竿就要捅房上的瓦。
先生連忙起來阻止說:“不要捅漏了房子!”
諸葛亮笑了:“先生坐地,我想通天,先生不是離開座位了嗎?”
先生穩坐回椅子上說:“你能使我寸步難行嗎?”
諸葛亮指指先生說:“你這老匹夫,分明沒有本事,在此胡扯!”先生氣得臉色發紫,諸葛亮卻摘下他的帽子,扔到房頂上。先生氣急了,隻好脫了鞋蹲在諸葛亮父親的肩上去拿帽子。這時,諸葛亮抓起先生的鞋子藏了起來。先生拿到了帽子,卻找不到鞋子,諸葛亮說:“您寸步難行啦!”
水鏡先生哈哈大笑,說:“好聰明的孩子,我收下你啦!”
三年後的一天早上,水鏡先生對弟子們說:“我出一道考題:從現在起到午時三刻止,誰能得到我的允許走出水鏡莊,誰就出師。”弟子們急了,有的大呼:“莊外失火!”有的謊報:“家裏死了人,得趕緊回去!”水鏡先生根本不理睬。隻有諸葛亮,早伏在書桌上睡著了。鼾聲大作,攪得考場不得安寧,水鏡先生很生氣。
午時三刻快到了,諸葛亮一覺醒來,聽說先生出了這麼個考題,一把拉住先生的衣襟哭道:“先生這麼刁鑽,盡出歪題害我們,我不當你的弟子了,還我三年學費,快還我三年學費!”
水鏡先生是天下名士,誰不尊敬?現在見諸葛亮這麼辱罵他,氣得渾身打顫,喝令他滾出水鏡莊。諸葛亮哪裏肯走,水鏡先生使幾個弟子,硬把他趕了莊去。
諸葛亮一出莊子,哈哈大笑起來,在路旁拾了根棍子,跑回水鏡莊,跪在先生麵前,雙手捧上棍子說:“剛才為了應付考試,萬不得已衝撞恩師,弟子願受重罰。”
水鏡先生猛然醒悟,轉怒為喜,扶起諸葛亮說:“看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你真的可以出師了。”
諸葛亮讀書與當時大多數人不一樣,不是拘泥於一章一句,而是觀其大略,並喜歡吟誦《梁父吟》這首古歌謠。通過潛心鑽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戰術兵法。他誌向遠大,以天下為己任。諸葛亮還十分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用兵的知識。
隆中對,初見劉備
《隆中對》原名《草廬對》,是東漢末年諸葛亮與劉備初次會麵的談話內容,選自《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次到隆中草廬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第三次終於得見。《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劉備集團之後的種種攻略皆基於此。
當時先主劉備駐紮在新野。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號稱臥龍,將軍是否願意見他?”劉備說:“你和他一起來。”徐庶說:“這個人你可以到他那裏去拜訪,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門來,將軍應該屈尊親自去拜訪他。”
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樊市,一說為今河南南陽城西)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隻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隻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麵的意思。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此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總共去見諸葛亮了三次才見到。於是劉備叫旁邊的人避開,說:“漢室的統治崩潰,董卓、曹操先後專權,皇室遭難出奔。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人,想要為天下人伸張大義,然而缺乏智謀,才識淺短,沒有辦法,就因此失敗,弄到今天這個局麵。但是我的誌向到現在還沒有罷休,您認為該采取怎樣的辦法呢?”
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作亂以來,各地豪傑同時興起,占據州、郡的豪強多得數不清。曹操與袁紹相比,名利低微,兵力又少,然而曹操終於打敗了袁紹,以弱勝強的原因,不僅僅是時機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確實不能與他爭強。孫權占據江東,已經曆三世了,地勢險要,民眾歸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孫權這方麵可以把他作為外援,而不可謀取他。荊州北靠漢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用得到,東麵和吳郡、會稽郡相連,西邊和巴郡、蜀郡相通,這是用兵之地,但是它的主人劉表卻沒有能力守住它,這大概是天拿它來資助將軍的,將軍是否有奪取它的意圖呢?益州地勢險要,有廣闊肥沃的土地,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富,形勢險固,高祖憑借它建立了帝業。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又在北麵威脅著他,那裏人民興旺富裕,物產豐富,劉璋卻不知道愛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既是皇室的後代,又聲望很高,聞名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思慕賢才,如饑似渴,如果能占據荊、益兩州,守住險要的地方,和西邊的各個民族和好,又安撫南邊的少數民族,對外聯合孫權,對內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勢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直指中原一帶,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打到秦川,百姓誰能不用簞盛飯,用壺盛漿來歡迎將軍您呢?如果真能這樣做,那麼稱霸的事業就可以成功,漢室天下就可以複興了。”
劉備說:“好!”從此同諸葛亮的感情一天天深厚起來。
關羽、張飛等不高興,劉備就解釋給他們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有了水一般。希望各位不要再說什麼反對的話了。”關羽、張飛才平靜下來。
追尋曆史的軌跡,無數鮮活的人物向我們走來。掩卷沉思,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得人心者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天下。
“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有人說,魏、蜀、吳三國鼎立,實際上是人才的鼎立。這話很有些道理。劉備聽徐庶說諸葛亮很有才能,隱居隆中,便親自去請。劉備一連去了三次。諸葛亮在隆中與劉備暢談天下形勢,未出茅廬已三分天下,指出劉備可能成功的道路。此後,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建立蜀國,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麵。
千百年來,劉備三顧茅廬一直被傳為佳話。但人們往往忽視了可與三顧茅廬相媲美的另一段故事,那就是劉備揮淚送徐庶。在痛失人才時,劉備愛才、惜才之情溢於言表。
遊說吳主,共周抗敵
諸葛亮出山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幫助劉備擴大軍隊。鄉時劉備手下隻有幾千人馬,這麼少的武裝力量肯定是難以抵禦強敵的。諸葛亮建議把荊州一帶沒有戶籍的遊民加以選拔訓練,劉備依照其辦法去做,果然從中選拔了不少了壯,使軍隊擴充到幾萬人。這支軍隊經諸葛亮加以訓練,成為劉備開創基業的核心武裝力量。
諸葛亮為劉備擴充實力,目的是相機奪取荊州,但是這些事情還來不及做,曹操的大軍就壓境了。
漢建安十三年(208)秋天,曹操率軍南征荊州。不久劉表病死,其次子劉琮任荊州牧,聽說曹軍到來,嚇得不戰而降。屯兵樊城的劉備,向江陵撤退時,在當陽長級坡被曹軍打得大敗。劉備和諸葛亮等突圍到夏口,接著又退到樊口。
在強敵曹操的進逼之下,孫權、劉備雙方都有聯盟抗曹的願望。孫權派魯肅去見劉備,希望和劉備聯盟。魯肅跟著劉備退到樊口後,諸葛亮對劉備說:“事情已經很緊急了,我願親自前往東吳,向孫將軍求援。”劉備也感到形勢緊迫,立即派遣諸葛亮隨魯肅去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見孫權。
孫權在柴桑密切地注視著局勢的發展,戰火即將燃燒到自己身上,使他感到有同劉備聯合的必要,但能否戰勝曹操的進攻,他還缺乏信心,態度有些猶豫不決。
諸葛亮會見孫權後,針對孫權思想上的疑慮從分析天下大勢著手,說:
“方今天下大亂,孫將軍起兵占據了江東,劉將軍也招募部隊在漢南(漢水之南)和曹操爭奪天下。現在曹操已經平定了河北,戰勝了不少對手,又攻下荊州,威震四海。劉將軍無力當其兵鋒,英雄無用武之地,因此播遷到此地。這就是擺在我們麵前的嚴重情況。”
接著諸葛亮又故意反激孫權說:
“情況如此緊迫,我希望將軍根據自己的力量,考慮相應的對策。如果能以江東之眾與曹操抗衡,就應該趁早和他斷絕關係,爭取時間早定戰、守之策;如果不能這樣,為什麼不投戈卸甲,向曹操投降呢?現在將軍表麵上服從曹操,而內心卻猶豫不決、舉棋不定。在這緊急關頭不能當機立斷,恐怕大禍就要臨頭了。”
孫權聽了,很是惱火,他萬沒想到諸葛亮會這麼小看他,不禁生氣地反唇相譏道:“既然像您所說的那樣,那麼劉將軍為什麼不投降曹操呢?”
諸葛亮理直氣壯地回答:
“漢初的田橫,不過是齊地的一位壯士,他尚且能守義而不屈,何況劉將軍是王室的後代!他的英雄才氣,蓋世無雙,天下的士人都仰慕他,就像水歸大海一樣。若真的大事不成,那也隻是天意,哪能夠屈辱投降曹操呢?”
這一來,孫權可真的是被激怒了,他再也忍耐不住,勃然變色地說:“我也不能以江東之地和十萬之眾,受製於人,我決心抗擊曹操了。”
孫權清楚自己一方的兵力,而劉備又剛剛在當陽吃了敗仗,又有多大的能耐呢?他不禁又懷疑地對諸葛亮說:“固然現在除了劉將軍,沒有人能夠和我共同抵抗曹操。但劉將軍戰敗之後,還能抵擋得住曹操嗎?”
針對孫權的懷疑,諸葛亮滿懷信心、胸有成竹地向孫權具體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他說:
“劉將軍雖然在長阪戰敗,但現在部下陸續歸來的,以及關羽、劉奇率領的江夏之軍,合共不下兩萬人。曹軍兵力眾多,但遠道而來,長途跋涉,為了進行追擊,一日一夜行軍三百多裏,早已疲憊不堪,像一支飛到盡頭的箭,連穿透一層薄薄綢子的力量都沒有了。況且北方人不習水戰,更是曹軍的一大弱點,還有,荊州的民眾暫時歸附曹操,那是迫於兵勢,並非心服。”
最後,諸葛亮鼓勵孫權說:
“現在孫將軍您真能派出猛將,帶領數萬大軍,和劉將軍聯合起來,同心協力作戰,那就一定能夠打敗曹操。曹操兵敗之後,必然向北方撤退。這樣,荊州、江東不但都能安然保全,而且勢力大大增強,那麼無下鼎足而立局麵就形成了。成敗的關鍵,在於今日,孫將軍您切不可坐失良機。”
諸葛亮的分析清楚透徹,說得孫權滿心歡喜,愁眉頓展,增強了他戰勝曹操的信心。但當時的孫權集團內部,主戰派與主降派的鬥爭非常激烈,尤其是主降派的代表人物張昭,在曹軍氣勢洶洶的威逼下,更是嚇破了膽,力主不戰而降,而當時主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周瑜,他正奉命去鄱陽調集水軍,不在柴桑,主降派的呼聲更是甚囂塵上,這種情形,使孫權感到無所適從。
在魯肅的建議下,孫權迅速從鄱陽召回周瑜。周瑜回來之後,力排眾議,並信心十足地對孫權說:“請將軍給我精兵數萬,進屯夏口,我一定為將軍擊破曹操!”周瑜堅決抗曹的態度,感染了孫權,孫權下定決心迎擊曹操。在召開江東文武大臣的會議上,他毅然抽出寶劍,砍掉奏案上的一角,斬釘截鐵地說:“如敢再言迎降曹操者,與此案同!”
在此期間,由於魯肅的引見,周瑜會見了諸葛亮。諸葛亮向周瑜提醒說:“孫將軍雖然下了決心,恐怕還有反複,因為此處主張投降的勢力還很大。依我之見,公瑾(周瑜字)還得再向孫將軍說說,主要是把曹軍兵馬多寡的實際情況再說清楚明白,讓孫將軍放心。”
周瑜很重視諸葛亮的意見,當天夜晚即進見孫權說:“據諸葛先生了解,曹操所稱80萬水軍完全是恫嚇之詞,實際兵馬超不過20萬,並且已是疲憊不堪,而荊州降兵,對曹操尚存狐疑之心。這樣看來,曹軍人數雖多,一點也不可怕。隻要與劉備將軍聯合起來,打敗曹操是沒有問題的。”
周瑜一席話,更堅定了孫權抗擊曹操的決心。就這樣,孫、劉聯合抗曹的局麵正式形成了。
赤壁之戰,大獲全勝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作玄武池訓練水兵,並對可能動亂的關中地區采取措施,隨即於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萬南征荊州(約今湖北、湖南),欲一統南北。時孫權已自江東統軍攻克夏口(今武漢境),打開了西入荊州的門戶,正相機吞並荊、益州(治成都),再向北發展;而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三顧茅廬”得諸葛亮為謀士,以其隆中對策,製定先占荊、益,聯合孫權,進圖中原的策略,並在樊城大練水陸軍。曹操采用侍中、尚書令荀攸之計,領大軍直出葉縣、宛城(今河南南陽),另遣輕騎襲襄陽(今屬湖北)。八月,劉表病亡,曹軍放慢進軍速度,施加軍威,欲不戰而得荊州。時孫權派魯肅以吊喪為名,往觀形勢,拉攏劉備,團結劉表舊將,對付曹操。魯肅在途中得知曹操進軍荊州的消息,乃晝夜兼程趕向襄陽。劉表次子劉琮繼任荊州牧,遣使投降曹操,迎接曹軍。正加緊準備迎敵的劉備得知劉琮投降時,曹軍已過宛城。
九月,曹操至新野(今屬河南)接受劉琮投降後,逼向荊州腹地。劉備為避曹軍銳氣,與諸葛亮、徐庶等率十餘萬軍民倉促南撤,退向戰略要地江陵(今屬湖北荊沙),並令關羽領萬餘水兵順漢水、溯江水會師。劉備至當陽長阪(今當陽境),與魯肅相見,接受其勸說,願率軍轉東,向孫權靠近。時曹操已過襄陽,恐劉備先占江陵,親率精騎5000,晝夜行300多裏,追上劉備,將其擊敗,並獲徐庶之母,迫徐庶來歸。張飛率20騎斷後,拆長阪橋,勒馬橫矛,令曹軍疑懼,劉備方得脫險,東奔漢津(今鍾祥境),恰遇關羽船隊,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也領萬餘人接應。劉備軍順漢水至夏口,先遣諸葛亮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見孫權,共謀抗曹,自率軍屯樊口(今湖北鄂州境)。
孫權見劉備新敗,又懾於號稱80萬的曹軍聲威,對聯劉舉棋不定。諸葛亮與魯肅、周瑜等精辟分析形勢,指出曹軍不過20餘萬,且有後方不安、遠道勞師、水土不服、短於水戰等弱點,堅定了孫權抗曹決心。孫權不顧主降派張昭等反對,命周瑜、程普為左右督,魯肅為讚軍校尉,率3萬精銳水兵,與劉備合軍共約5萬,溯江水而上,進駐夏口。曹操乘勝取江陵後,又以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仍統本部兵,鎮守漢川(今江漢平原)。益州牧劉璋也遣兵給曹操補軍,開始向朝廷交納貢賦。曹操更加驕傲輕敵,不聽謀臣賈詡暫緩東下的勸告,送信恐嚇孫權,聲稱要決戰吳地。冬,親統軍順長江水陸並進。孫劉聯軍在夏口部署後,溯江迎擊曹軍,遇於赤壁。曹軍步騎麵對大江,失去威勢,新改編及荊州新附水兵,戰鬥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戰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烏林(今湖北洪湖境),與聯軍隔江對峙。
曹操下令將戰船相連,減弱了風浪顛簸,利於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緊演練,待機攻戰。周瑜鑒於敵眾己寡,久持不利,決意尋機速戰。部將黃蓋針對曹軍“連環船”的弱點,建議火攻,得到讚許。黃蓋立即遣人送偽降書給曹操,隨後帶船數十艘出發,前麵10艘滿載浸油的幹柴草,以布遮掩,插上與曹操約定的旗號,並係輕快小艇於船後,順東南風駛向烏林。接近對岸時,戒備鬆懈的曹軍皆爭相觀看黃蓋來降。此時,黃蓋下令點燃柴草,各自換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風闖入曹軍船陣,頓時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邊營屯。聯軍乘勢攻擊,曹軍傷亡慘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敗局,下令燒餘船,引軍退走。
聯軍水陸並進,追擊曹軍。曹操引軍離開江岸,取捷徑往江陵,經華容道(今潛江南)遇泥濘,墊草過騎,得以脫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滿寵屯當陽,自還北方。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並遣甘寧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圍甘寧。周瑜率軍往救,大破曹軍,後還軍渡江屯北岸,繼續與曹仁對峙。劉備自江陵回師夏口後,溯漢水欲迂回曹仁後方。曹仁自知再難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赤壁大戰後,劉備乘勝取得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等四郡,次年又任荊州牧,奠定了壯大發展、進據益州的基礎。曹操吸取失敗教訓,大興水軍,進控江淮,與孫權對峙。孫權為抗曹,繼續與劉備聯盟,任其在荊州發展。三國鼎立格局逐漸形成。
以法治蜀,令出必行
赤壁之戰後,劉備占有荊州不少地方,以後又從劉璋手中奪得益州、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力量發展非常快。此間,諸葛亮為劉備鎮守後方,安撫民眾,供給軍備糧草以及兵源,為蜀漢政權的建立,作出了很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