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封建時代的一個開國君主,光武帝具有突出的個人品格。這種品格,既是他階級性的體現,又具有自己的“特色”。他又是取得勝利的地主階級總代表,因此,這種“特色”必然會“影響到社會的命運”。
作為一個傑出的封建君主,他們的明智之處,往往就在於能采納臣下的勸諫。光武帝雖不能算從諫如流,卻也是善於納諫的。先看政治方麵:他經常召見臣下,“延問得失”,還要求百僚“並上封事,無有隱諱”。
光武帝畢生喜歡讀書,即使在繁忙緊張的戰爭年代,每天要處理的軍政事務不下百數件,“猶以餘暇講誦經書”。天下統一後,更是孜孜不倦博覽群書,積累了豐富的學識。馬援與他接觸過後,不禁稱讚他“經學博覽,政事文辯,前世無比”。後世的葉適,也是讚歎不已,說他“平生雅言切中機會,笑談戲劇必有可稱”。由於“博學多雅言,一時士大夫不能及”。
無論是正式的詔書還是平時的言談,光武帝經常引經據典,言辭幽雅,發人深思,頗值回味。為說服隗囂誠意歸附,不要聽從別人的挑撥,他引用管仲之言:“生我者父母,成我者鮑子”,希望彼此理解,加深情誼。
光武帝還經常運用各種比喻,十分妥帖生動。如:馮異入關中,初敗於回谿,後大勝於崤底。光武帝下璽書慰勞讚揚曰:“始雖垂翅回谿,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群臣提議封禪泰山,最初光武帝覺得自己不配,是“羊皮雜貂裘”。將領王霸從潁川追隨他後,始終忠心耿耿,光武帝把他比作是疾風中的“勁草”。吳漢等攻下成都大掠,禍及孩兒老母,光武帝以戰國魏國將領樂羊啜食其子之羹為喻,痛責他們“不仁”。這些都是光武帝的學識帶來的氣質的流露。曹植稱讚他“精通黃中之妙,理韜亞聖之懿才”,“聰達而多識,仁智而明恕……旌德則靡愆,言行則無穢”。這些話,有溢美之處,但是,稱光武帝是一位文武兼備的皇帝,卻不算過分。由於元首有這種學識和談吐,其股肱也就會有“濟濟之美”了。
感情方麵,劉秀與陰麗華的福分,在於他們的重情。他們就像一對尋常的夫婦,情洽意美,恩愛無間。從新野相知到垂暮之年,劉秀與陰麗華相伴三十多年,曆經風雨,卻始終相親相愛,可謂鍾情一生。綜觀中國古代曆史,曆代帝王麵對六宮粉黛,千百佳麗,無不臥花棲鳳,盡享風流。像劉秀這樣深沉專一的感情卻是絕無僅有,令人感歎。而陰麗華也以她的賢淑美麗,成為當之無愧的後妃典範。
春秋之義,母以子貴,子以母貴。郭聖通被廢之後,她的兒子劉強仍然還是皇太子,這種尷尬的局麵引起了有識之士的擔憂。
教授皇太子學習《詩經》的大臣郅惲預感到劉強的處境也將發生變化,他委婉地暗示光武帝不要馬上更換太子,在國儲問題上務必慎重,他說:“夫婦感情的好壞,就是父子之間也不能勉強,何況君臣之間呢。所以微臣不敢多言。但盡管這樣,還是希望陛下權衡得失,不要讓天下人來議論社稷。”
光武帝亦堂皇地表示,自己決不會因為個人感情而失天下公道。他立即讓郭後的次子劉輔從右翊公晉升為中山王,以常山郡並人中山國;作為劉輔的母親,郭聖通就成了中山王太後。
古代立儲製度中嫡長繼承的原則是鞏固君權的重要手段,“所以重宗統、一人心也”,非有大惡於天下,太子之位不可輕易動搖。如果一個君主因感情的偏愛而輕率地更換儲君,那麼太子製度也就名存實亡,隻要身為皇子,人人可為儲君,皇室又如何得以安寧,君權又如何得以穩固。
深入光武帝的內心世界,可以發現一個神秘的幽靈總是陰魂不散。他是那樣迷戀當時的一種神秘文字——讖緯,癡迷的程度超過了漢朝的任何一個君王。這種迷信和愚昧,與他出眾的政治理性,離奇地構成了明朗和陰暗的兩麵。讖是一種假托神靈、預決凶吉的隱語,預言人間的禍福,文字晦澀深奧。讖語的起源,似可遠溯至上古的《河圖》、《洛書》和《周易》,不少古代學者認為它和孔子的弟子也有一定的關係。在周秦時代就已出現讖語,所謂的“趙讖”和“秦讖”就是著名的例子。讖緯的成熟和興盛,是在兩漢之交。鄭樵在《通誌·藝文略》裏說:“讖緯之學起於前漢,及王莽好符命,光武以圖讖興,遂盛行於世。”顧炎武的《日知錄》也說:“讖記之興,實始於秦人,而盛於西京之末也。”西漢後期,儒術獨尊,經學盛行,方士儒生將讖語附會儒家經典,產生了緯書。讖與緯雖有先後之別,然而內容大同小異。漢代的讖緯編雜了古代的神話傳說、神學秘典、災異祥瑞,也包含了許多神化孔子及弟子的怪誕之說,又與陰陽五行、天人感應之說融為一體,在西漢末年形成了包羅萬象、體係完整的讖緯之學。
讖緯之學不僅以神學色彩提高經學的權威,鞏固經學的一統地位,這種神學的迷霧,也彌漫在漢代的政治空氣中。建平二年,待詔夏賀良等上言漢哀帝,說《赤精子》中有“漢家曆運中衰,當再受命”的讖語,漢哀帝遂於六月甲子下詔改元太初元將元年,改帝號為陳聖劉太平皇帝,以應讖語。王莽為了篡奪漢朝的天子之位,征集大批通曉天文、圖讖、月令、兵法的異能之士,大量編造讖語符命,為他居攝稱帝製造輿論,致使讖緯之學廣泛流傳,大興於兩漢之交。
在社會發生巨變的前夕,各種讖緯、符命和輿論都如空穴來風,從社會的各種黑暗處產生出來。當暴動和事變的潛能聚集到足夠的程度,圖讖之類的神秘之物就成了星星之火。各種反叛力量都利用讖緯這一怪物,標榜正統,爭取民心,興風作浪。有的人清醒地利用它,有的人深信不疑地把讖緯當作王者受命的根據。
劉秀就屬於迷信圖讖的那一類人。他在衣食不愁的情況下,經過深思熟慮加入起義的洪流,有長遠的政治目標。在他起兵之前,有兩條讖文對他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果說宛城的那位蔡少公先生所說的“劉秀當為天子”的讖語,隻是撥動了劉秀深秘的心弦,那麼李通在密謀起事時所講的“劉氏複興,李氏為輔”的讖文,則鼓動了劉秀的心,壯大了他的意誌。
劉秀在稱帝之前也曾有過一段時間的思索和彷徨,然而老同學強華所獻的《赤伏符》,立刻使他的猶豫蕩然無存。“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的讖文,堅定了劉秀稱帝的決心,使他刻不容緩地披上了天子的龍袍。
時隔不久發生的劉揚事件,也證明了劉秀對圖讖的極端重視。真定王劉揚舉兵十萬歸附劉秀,並把自己的外甥女郭聖通嫁給了劉秀,可謂仁至義盡,但他編造的“赤九之後,癭揚為主”的讖文卻把自己推向了絕路。漢高祖九世孫的寶座早已被劉秀占了,而現在這個脖子上有癭瘤的劉揚卻要做天下的主人,豈能不讓劉秀感到針芒在脊。所以盡管劉揚並無謀反之實,但這一惑眾的讖文卻要了他的命。正因為圖讖的地位在劉秀的心中牢不可破,所以當益州的公孫述引用圖讖為自己稱帝作宣傳時,劉秀便坐臥不寧了。
強纓在手的光武帝,竟然要在文字遊戲上與對手一爭高下,足見讖文在他心中的重要。而光武帝在信上稱公孫述為公孫皇帝,更透露了他內心的複雜和矛盾。
在國家最高行政官員的選任上,光武帝也參考圖讖來封官晉爵,甚至不考慮是否用人得當。他即位之後,在考慮大司空的人選時,忽然想到《赤伏符》上有一句“王梁主衛作玄武”的讖文,光武帝就讓野王縣的縣令王梁當了大司空。從前衛元君曾徙於野王,玄武為水神之名,對應水土之官大司空。就憑這樣一番牽強附會的解釋,王梁便從野王令一躍而為宰相,還封了武強侯。但王梁畢竟立有戰功,眾人亦無話可說。當光武帝又根據“孫鹹征狄”的讖文委任其名不顯的平狄將軍孫鹹為大司馬時,眾將都紛紛表示不滿,在大家的推選之下,光武帝才被迫改任戰功顯赫的吳漢為大司馬。
在光武政權建立的過程中,讖緯充當了活躍的角色,尚能為人理解;而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研究圖讖仍是光武朝政的重要內容,這就讓人大惑不解了。光武帝不僅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博覽讖記之文,樂此不疲,讀而忘倦,而且在處理疑難之事時,他也喜歡和大臣們一起參考讖緯中的文字來解決問題。那些通曉讖緯的大臣如朱浮、梁鬆之輩自然備受光武帝的重用,而一些不善阿諛的官員卻因對圖讖表示反感而斷送了自己的前程。
劉秀生前的最後一件大事——封禪泰山,也和讖緯密切相關。他在封禪一事上猶豫和克製了多時,但終究無法抗拒《河圖·會昌符》中“帝劉之九,會命岱宗”這一讖文的誘惑,終於決定東封泰山。
由於漢明帝、漢章帝的繼續倡導,學者爭學讖緯,引以釋經(漢明帝詔東平王劉蒼結合讖緯校正《五經》章句),學術思想與神學迷信合為一體,更為朝野上下所尊崇,既蒙蔽大眾,又自欺欺人。這也使東漢一代的思想文化始終籠罩了神學的迷霧,難以取得有價值的發展和進步。
漢光武帝陵,古謂原陵,俗稱漢陵、劉秀墳,是東漢開國皇帝中興世祖劉秀的陵園。始建於公元五十年,漢光武帝於公元五十七年歸葬原陵。原陵由神道、陵園、祠園三部分組成。
新中國成立後各級政府多次撥款整修,使荒野孤塚、破廟殘垣的破敗景象,得以徹底改觀。今如登臨邙山,鳥瞰陵園,已是碧瓦紅垣、翠柏為冠,恰似一顆碧綠的翡翠,鑲嵌在黃河岸邊。陵園內的古柏虯枝,曆經千百年的自然造化,各具情態。如猴頭柏、驚鹿探頭,巨龍盤柏,赤膽忠心等,無不形神畢肖,妙趣橫生。遊客無不稱奇樂道。
史稱曆代中興之盛,無過於光武。劉秀際會風雲,應運而起,其文治武功,臻於頂峰,可謂功業曠世,彪炳千古。後世評論光武者不絕於書,難於遍舉;而係統評論光武之史家中,立論精當公允者首推陳亮、王夫之、趙翼諸家,茲摘引片斷,以概其餘。
陳亮《酌古論·光武》雲:
自古中興之盛,無出於光武矣。奮寡而擊眾,舉弱而覆強,起身徒步之中甫十餘年,大業以濟,算計見效,光乎周宣。此雖天命,抑亦人謀乎!何則?有一定之略,然後有一定之功。略者不可以倉卒製,而功者不可以僥幸成也。略以倉卒製,其略不可久;功以僥幸成,其功不可繼。犯此二患,雖運奇奮鬥,所當者破,而旋得旋失,將以濟中興,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