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曾說過這樣一句話:“體育,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體育明星的精神和意誌不僅是民族精魂,他們的個人魅力更是可以幻化成巨大的物質能量和社會影響力。“鄧亞萍”,一個無形價值被評定為3.14億元人民幣的世界冠軍,卻選擇了棄商從仕的道路,舍棄個人利益,為的是更好地為國家服務。
1.全國政協委員——“為運動員倒苦水”
文武雙全的英雄,在古書裏有很多,在國外體壇也有不少,但唯獨在中國體壇卻是稀缺的:他們中的大部分在賽場上叱吒風雲,退役後卻往往難以謀生。很多人感慨,早知今日,不如當初在書本上多下些工夫。但他們的當初,都是在訓練場和賽場上度過的。沒有多少自己的時間,更不要說走進學堂了。重武輕文,甚至不具備最起碼的文化素質,這令大批金牌英雄退役後無所適從。
運動員想上大學,大學校門也向那些優秀運動員敞開。如果僅僅從取得文憑的角度來看,這種兩廂情願的默契無疑是很好的思路。但退役後的再就業,能否在社會上真正立足,並不是一張文憑就能解決的,沒有真才實學,照樣舉步維艱。
不少大學也在為退役運動員量身定做學習計劃,我們看到幸運如鄧亞萍、莫慧蘭、王義夫這種體教結合的成功者。但學習與訓練一樣,需要循序漸進,需要一步一個腳印,需要打基礎、鋪底子。前體操冠軍淩潔到北大讀了不到1年就輟學了,原因很簡單,實在跟不上。沒有小學——中學——大學的漸進過程,很難一口吃成個胖子。更重要的是,在各項技術更新發展越來越快的體壇,沒有知識墊底,對技術的領悟力同樣會大打折扣。
2003年3月9日,全國政協新委員鄧亞萍在上交提案截止期的最後一分鍾,鄭重地將一份題為《關於切實采取措施,做好退役運動員安置工作的建議》的提案交到新聞秘書手中。
有14位委員在這個提案上簽了名,為這份提案,她和許多委員反複討論、修改、補充,應該說它是大家智慧的結晶,鄧亞萍交完提案,如釋重負地出了口長氣說,她為這份提案“磨”了8天,花了不少時間。
那次政協體育界組討論會上,與3個委員不約而同就這個問題寫了提案,經過8天的討論、修改、補充,最終亞萍將大家的意見整合起來,形成這份提案。在這份提案上,體育界名人李玲蔚、葉喬波、葉江川、宮魯鳴、馬俊仁、張健,以及國家體育總局領導張發強、何慧嫻等委員都簽了名。
在鄧亞萍眼中,退役運動員的安置工作關係到我國競技體育人才是否出現危機的大問題。100個專業運動員中可能99個都成不了世界冠軍,退役後的運動員安置不好,會使獨生子女的家長不願意送孩子進入專業隊,這個問題對競技體育的影響越來越大,情況非常嚴重,會直接導致2008年北京奧運會出現競技人才危機。
他們調查發現了一個讓人很不樂觀的現象,我國很多退役運動員長期安置不出去,有的雖已安置但很快又下崗、失業,安置效果很差。不少亞洲和全國冠軍退役後不得不看大門、看自行車棚,或幹脆找不到工作。
專業競技體育對人體健康在某種程度上是種過度透支。調查顯示:我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運動員是從少兒開始投入專業訓練,常年超負荷和向極限挑戰,致使絕大多數運動員留下不同程度的病傷。以山東省為例,田徑選手60歲以下死於心髒病的占總死亡人數的56%;排球為63%,舉重為67%,而40至60歲的退役足球運動員心髒有疾患的達到100%,這些數字大大高於常人的比例。
鄧亞萍在提案中的建議包括以下主要內容:1.建立退役運動員就業培訓製度。明確規定財政部門列出專項培訓費,明確體育行政部門專人負責實施,硬性規定運動員退役前取得一項《職業資格證書》。2。建議從體育彩票公益金和競技體育的收入中劃出專款,建立對運動員、教練員經濟補償製度。鼓勵運動員進入市場自主擇業和上學深造,對傷殘運動員解決終身基本生活費和醫療保險問題。3。建立、強化訓、教一體化製度。確保運動員在完成訓練、比賽任務的同時,保質保量地接受九年義務教育,放寬對運動員入學的要求,根據運動員所取得的成績和為國家做出貢獻的大小製定獎學金。
亞萍將她的影響力,形成了一個彌散的發射狀態,用到一切可以用到的地方。
2.愛心開啟未來
大別山的革命老區桐柏,有個叫常娟的女孩因為家徒四壁,退學了。而正在小常娟愁眉緊鎖之時,她怎麼也沒有想到,幸運之神正微笑著向她走來。1994年元月,曾慷慨向希望工程捐資4萬元的鄧亞萍,再次向有關部門表述心願,她想在革命老區找一位上小學二年級的成績較好的女孩子,結為“一加一”助學對子,如果小姑娘有學習潛力,她將資助這個女孩直到大學畢業。
1994年元月下旬,豔陽媚人,柳枝泛青,早春的和風將一條喜人的消息吹進了桐柏山,由團中央、文化部、廣電部主辦的“跨世紀的鍾聲——希望工程大型義演”晚會將在北京舉辦。年僅9歲的常娟已經被選為特邀嘉賓,作為數十萬貧困兒童的唯一代表參加晚會,屆時,鄧亞萍作為姐姐,在晚會上與常娟——這位山村小妹妹一道,代表全國的貧困兒童與捐獻者實施資助儀式。
1994年1月28日下午,鄧亞萍姐姐終於笑盈盈地朝著小常娟走來了,常娟爭著兩隻大眼睛不敢說話,等到一旁的工作人員作了介紹,鄧亞萍就笑著拉住了常娟的小手,親熱地說:“常娟,以後我就是你姐姐了,叫我一聲姐姐好不好?”小常娟見鄧亞萍姐姐如此隨和,頓時覺得一身輕鬆,當著大夥的麵,脆生生地衝鄧亞萍叫道:“姐!”亞萍不愧是河南長大的,馬上用方言拉著長聲應到:“哎……”僅僅是一叫一答,一下子拉近了兩個人之間的距離。
在北京期間,鄧亞萍雖然訓練任務緊張繁重,還是陪常娟一起吃飯、遊覽天安門,並一再鼓勵常娟好好學習。兩人惜別時,鄧亞萍又特意為常娟買了套運動服、書包等一大堆學習用品。
1995年11月鄧亞萍又把常娟請到北京來。這次來北京,亞萍不僅帶常娟玩了很多地方,買了很多禮物給她。還特別送給常娟一副乒乓球拍希望她好好學習。在球拍上鄧亞萍認認真真地寫著幾行楷書:“贈常娟妹妹,好好學習!姐姐:鄧亞萍一九九五年十一月於北京”。
有了世界冠軍鄧亞萍做姐姐,好心人就給小常娟出主意:“你家窮,沒錢花了咋不給你亞萍姐寫信說一聲,讓她多接濟些個?”這個小常娟卻說:“俺姐已經幫助了俺,俺也不是真過不去,光要人家的那多沒出息。”亞萍知道這種情況之後唏噓不已,很生氣地對常娟說有困難一定要跟她說,然後寄給她更多的生活費。每當亞萍獲得世界冠軍,這個不愛說話的山村女孩在祝賀信的開頭就這樣寫道:“姐,俺聽說您又得了冠軍……真高興啊。”
正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亞萍坦蕩蕩的做法,成就了很多佳話,也成就了很多人美好的一生。
3.閃亮勞倫斯
還在英國諾丁漢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的時候,鄧亞萍正式入選素有世界體壇“傳奇夢之隊”美稱的勞倫斯世界體育學會,成為加入該學會的第一位中國運動員。
勞倫斯世界體育學會由前田徑巨星、現任主席艾德溫·摩西等世界級明星發起組成,學會彙聚了包括籃球巨星邁克爾·喬丹、田徑明星塞巴斯蒂安·科、足壇傳奇人物貝利、鮑比·查爾頓、邁克爾·普拉蒂尼、網球明星鮑裏斯·貝克爾、馬蒂娜·娜芙拉蒂洛娃和前羅馬尼亞體操名將娜迪亞·科馬內奇等眾多世界體壇的傳奇式人物。曾多次奪得奧運會和世界錦標賽冠軍等殊榮的鄧亞萍將和43位學會成員一起,致力於運用體育的獨特魅力,在全球推動社會事業的發展。作為加入勞倫斯世界體育學會的首位中國運動員,鄧亞萍表示,這不僅是對她個人成績的認可,也標誌著中國體育在世界體壇地位的又一次提升。她將成為一座橋梁,使更多的人關注中國體育的發展以及中國運動員。
享譽世界體壇的勞倫斯世界體育大獎評選是由戴勒姆·克萊斯勒公司和裏奇蒙特公司於1999年始創,與勞倫斯世界體育學會合作舉辦的。作為它的核心及靈魂,勞倫斯世界體育學會還創建了勞倫斯世界公益體育基金會,旨在支持和促進體育活動的開展,從而在世界範圍內推動社會發展。有“體育奧斯卡”之稱。
在中國,我們有個“十佳勞倫斯冠軍獎”,參照了勞倫斯世界體育獎的模式,但是在獎項的設置上,“十佳勞倫斯冠軍獎”與勞倫斯世界體育獎依然有一些區別,例如突破獎、教練員獎、新人獎、非奧運項目獎、人氣獎都是勞倫斯世界體育獎沒有的獎項。“十佳勞倫斯冠軍獎”脫胎於中國體育界的傳統獎項十佳運動員評選,每個獎項的候選人由中國體育記者協會提名,然後通過全國的群眾投票評選,每個獎項根據獲得票數的前三名提交給十佳勞倫斯冠軍委員會,由委員會從專業的角度出發,參照每位候選人的運動成績、社會評價、公眾形象、社會影響力等綜合素質來最終確定獲獎人選。在鄧亞萍的體育生涯中,她曾7次當選中國十佳。如今她已經成為中國十佳勞倫斯冠軍委員會主席。“因為我是老百姓培養出來的奧運冠軍,所以我必須回報社會。”身為勞倫斯基金會負責人的鄧亞萍多次強調,在中國,奧運冠軍是國家花錢培養出來的,而國家的錢又來源於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