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女子乒乓,人們隻期待看到扇子舞和手絹舞般的精雕細琢,沒有預期到鄧亞萍還會在如此嬌小的身軀裏擁有如此激情澎湃、熱血沸騰的呐喊。對於上個世紀90年代的她,擂主守擂一樣,傲視群雄。歐洲兵團洶湧而來铩羽而歸,朝韓勁敵強強聯手仍屢攻不下,國內第一把交椅更是實至名歸,150cm的身高,有著巨人般的硬朗。
1.中國旋風的90年代
鄧亞萍
出生日期:1973年2月6日
籍貫地:湖南新寧連村
出生地:河南鄭州
家人:伯父鄧大業、鄧大梧,父親鄧大鬆,母親蔡荷珍,姑媽鄧桂芳,哥哥鄧建平
輝煌戰績:18個世界冠軍;4屆奧運會冠軍。
上個世紀90年代,她的名字在世界乒壇叱吒風雲,她成了國人聞之雀躍、敵手談之色變的“中國旋風”。在中國國家乒乓球隊這個國際乒壇“夢之隊”的曆史中,她的名字盤踞尊位8年,無人撼動。
歐洲兵團洶湧而來铩羽而歸,朝韓勁敵強強聯手仍屢攻不下,國內第一把交椅更是實至名歸。從1991年的41屆世乒賽獲女子單打冠軍到1997年第44屆世乒賽獲女子單打冠軍,在這個輪回裏,她拿到了國際乒壇的大滿貫,18次她身披五星紅旗,笑豔如花,或者淚流滿麵。
也許她不是世界上獲得獎牌數最多的選手,也不是體育生涯最離奇曲折的冠軍,更沒有令人歎為觀止的漫長運動生涯,但無論怎樣,觀眾都無法忽略站在冠軍台上這個嬌小的身體曾給他們帶來的震撼和驚愕。在講求力量與節奏兩種智慧和兩個極致相調和的乒乓藝術中,他們隻是預期了扇子舞和手絹舞般的精雕細琢,沒有預期到還會在如此嬌小的身軀裏擁有如此激情澎湃、熱血沸騰的呐喊!
她創造了中國女乒大刀闊斧、大砍大殺的年代。鷹隼一般的眼神,加上獵豹一般的吼聲,成為了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體育的國際樣本。經過80年代的火花迸發,90年代的中國體壇是期待英雄的時代、是渴望成就英雄的年代,撲麵而來改革開放的市場大潮,激情澎湃的夢想年代,車水馬龍的城市生活熱火朝天,這些都是中國體育能迅速發展的絕佳溫床,一切都在萌芽中,等待著……90年代,有著一個國家以及無數個體生命煥發青春期的溫暖記憶,國門打開,人心激動,同時也代表著一種有勇氣有承擔、有才華有活力、有啟蒙表率有行為支點的價值判斷。這是民族自信心充分體現的時期,也是奧運會情結日益深厚的歲月,不為揚眉吐氣,隻為民族認同。
2.衝冠一怒是紅顏
鄧亞萍在乒乓球台上一向風卷殘雲,凜冽果斷。一記用力的成功扣殺,一句響亮的“漂亮”脫口而出,讓人很難想象如此小的身體怎能爆發如此強大的力量?怎會給人如此驚心動魄的震撼力?如果有心看一下她的成長經曆,我們便可知如此“嬌小”身體是經曆了幾番冰與火的考驗,才讓“鄧亞萍”這三個字成為了中文語境中堅忍不拔、勇於求勝的同義詞——體育競技中的身“殘”誌堅,研究領域的堅守攻關,人生境遇的逆流而上……甚至在英文世界裏,它也成了一個與“巨人”同等涵義的指代,有國外媒體這樣評論鄧亞萍:“Her heart is strong!(她的心很強大)”,體育無國界,體育精神更加穿行無阻,人們對於強者的仰慕,自古以來,從未止息。
9歲,她就因為對乒乓球的興趣而萌生了“我也要當世界冠軍”的想法,自此“冠軍”的夢想牢牢紮根。然而,這是個可以無限製異想天開的年紀,允許孩童們在現實世界尋找楷模、在自己的世界天馬行空,可以完全不顧以後道路的坎坷。那時,她的楷模是容國團。
10歲,她的乒乓冠軍夢被現實殘忍的撕裂——從先天條件來說,她不是個好苗子,甚至可以說,她的身體條件會讓她在比賽中處於劣勢。也許那些教練在一錘定音的時候也在惋惜這個小女孩無絕對實力卻勇氣難得,畢竟,在如乒乓球之類的體育競技裏,先天的身體優勢會對比賽影響很大,如果臂展長、跨步大,就意味著選手自身可操縱的空間和角度就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在空間尺寸確定的乒乓球台前,手短腳短則意味著自己的防守空當的增大和自救缺陷。
於是,意料之中,鄧亞萍進軍省隊被拒。此時的她麵臨一個決定一生的選擇——做一個平凡小學生還是一個前途未卜的運動員?是選擇逆流而上、逆風而行?還是選擇做個平凡的鄭州女孩?重新回到學校上學,乒乓球可以作為一生的興趣愛好,上中學、大學,乒乓仍可以作為自己的一項特長。而做運動員呢?在大浪淘沙的體育世界裏,每一個運動員們都隨時有可能“被判死刑”,結束運動生涯。就像亞萍已經遭遇的這樣。這樣的選擇,對於一個年幼的孩子來說,太困難,也太沉重。
然而,麵對這個“判決”,麵對命運的抉擇,鄧亞萍仍舊不服輸,不回頭,她說,我一定要贏!
一個有信仰的人抵得上九十九個隻有興趣的人,一次幾乎是押上人生道路的選擇,足見亞萍的堅定。
從來,鄧亞萍都是自我的掌控者。這種形象被一個富有彈性的自尊武裝著——她學會有苦自己忍,她學會自己為自己呐喊,她對自己有了不隨波逐流之上的更高要求。她沒有程序化地服從於大人們的評判,而是聽任自己內在需求和夢想的指揮,她以優雅而反叛性方式實現自己的目標——不服從命運的安排,不服從既有的規矩,自己開拓新的道路。因而鄧亞萍的成功以哲學家阿瑟·叔本華所認可的那種方式實現這一切,他說“所有真理經曆三部曲”
第一,它是荒唐的,幾乎不可能實現;
第二,它遭強烈反對,不管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
第三,被視為不證自明,真金總是不怕火煉的。
叔本華曾經證明,隻有3%的人卷入前兩個步驟,97%的人因為懼怕艱難而等待著看別人怎麼實踐真理,而往往是太後麵了,不可能有較大機會發生。而那些甘於寂寞、甘於被嘲笑、質疑的人,被列入3%的行列,也因此99%地成為大有收獲者。現實尖銳的矛盾讓人成長、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