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小引 七十四朵玫瑰(1 / 1)

它由七十四個故事組成,聯起來是一個大花圈,它的名字是《一生要知道的中國文化名人》。

我和作者張麗也算是老朋友了,我們都屬文藝界一個係統,過去,經常在會議上見麵,但都不算了解。

我和她的交往得從舉辦我個人作品的研討會開始。關於我作品的研討會,他們單位(北京市社科院文學所)非常重視,派了好些人員參加,而且事先還開了預備會。預備會是在我家裏開的。那天,他們那麼多人幾乎是排隊而來,把我著實嚇了一跳。當天,討論了一些有關會議的事宜,大家暢所欲言,意盡而去。第二次見麵當然是在討論會上。討論會在我的家鄉丹東市舉行。那裏剛剛蓋起一座小招待所,幽靜而美麗。每天開會,有海鮮可吃,因為丹東緊靠海邊。會議期間,我們參觀了我曾擔任廠長的丹東造紙廠,遊覽了黃海和鳳凰山,大家都很滿意,我覺得也盡了一點地主之誼。在會上,張麗也發了言。她的發言不長,但給人留下了一個印象:她似乎是用散文搞評論,顯得有點特別。原來,她有一個追求,想改變一下學術論文的文風。後來她評價我的一部作品,用的也是散文筆調。其後我知道,她對散文有特殊的喜愛,不僅力求論文的散文化,而且也寫過一些散文。

就因為與散文的這種情緣,她得到了一個研究北京散文的機會。在這項工作中,她接觸到了很多古代作家的傳記,從中發現她作為一個五年製中文係大學生都不曾知道的很多塵封在曆史文獻中的古代作家的故事,她興味盎然地讀著,記著,有如深山尋訪,獲寶而歸。但是,進而一想,自己無所謂了,這些寶貴的東西如果跟隨自己進了墳墓不是太可惜了嗎?何不把它們記錄下來,留給後學和後人?她萌生了把這些故事寫下來的願望。於是,在2002年夏季的某一天,她打開了中國曆史巨著《史記》,開始了她進入老年後生活和工作的新起點。終於在2002年的歲末寫出了第一篇文章——《老子——中國道家學說的創始人》。

之後,她克服資料短缺、時間不夠、行文麻煩等種種困難,在2004年完成了四十多萬字的初稿,再經多次修改,在2006年的國慶前夕送交了出版社。

讀完這部書稿,我認為她找到了一把金鑰匙,為讀者敞開了一座通往中國古代文學的大門。她不講太多的文學史論,而是用了講故事的方法。在趣味性之外,又保持了史料的真實性。故事都有背景,把這些文人故事聯結起來,又成了一部文學史的副本,所以這本書又可說是一本中國古代文學史的輔助讀物。她追求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結合,通俗性與學術性的結合。她既保持史料的真實性,又考慮讀者的閱讀方便,因此將那些難懂的古代故事盡力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來講述。在講述故事的同時,也涉及到一些文學發展的現象,如漢代文學中“七”體與賦體的依沿關係、玄言詩和山水詩的發展關係、柳永的長調慢詞對中國詞作發展的意義等等。

所以,這是一本普及性與提高性相結合、通俗性和學術性相結合、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結合的讀物。它深而不難,通而不俗,是一本難得的入門讀物。至於說它是如何的有趣、有品,以上說的各種關係如何地結合,翻開這本書一看就知道了。

雷加

2007年7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