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時時刻刻都在和環境打交道,隻有雙方達到和諧時,生活才會變得美好,否則便會產生無盡的煩惱。當環境惡劣的時候,有些人喜歡想方設法來對抗和應付環境,而有些人則會想方設法來改變自己,讓自己來適應環境。我們不能武斷地判定這兩種不同的協調辦法到底誰對誰錯,但對於一般人來說,改變環境都是一件遙不可及的夢想,而通過改變自己來適應環境則容易得多,畢竟人最容易把握的還是自己。
一場狂風暴雨之後,一棵粗壯的大樹被連根拔起,它驚訝地發現旁邊一株弱小的蘆葦卻絲毫沒有受傷,就十分不服氣地問道:“為什麼我都被刮斷了,而你卻什麼事都沒有呢?”蘆葦回答說:“因為我知道我的力量不足以和狂風抗衡,所以就低下頭給風讓路,避開了有力的衝擊,而你卻自以為強硬有力,拚命抵抗,結果就成現在這副模樣了。”
這是一篇小小的伊索寓言,千百年後的今天,這個寓言故事仍然能夠給人們深刻的啟發:當一個人不能改變環境時,一定要低下傲慢的頭顱改變自己,否則就會輸得很慘。對於青少年來說,學會改變自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因為你們正處在叛逆、狂放的年齡階段,此時你們的征服欲望亦是最強烈的。一旦你們與外界環境產生摩擦,又發現自己的力量是渺小到實在難以同環境抗擊時,就很容易產生衝動過激的情緒。此時,你們最需要的就是改變自己,就像蘆葦一樣,低下謙和的腦袋,給環境讓路,讓自己去迎合環境。
讓自己適應環境
很久以前,有一位國王,他的國家風調雨順,臣民們都過著舒適的生活。有一次,國王率領著一行人馬去一個很遠的地方旅行,由於路途遙遠,而且路況十分糟糕,所以回到王宮後,國王不停地抱怨他的腳很疼,甚至有些後悔這次旅行。於是,憤怒的國王便向天下發布詔令,命令全國的老百姓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用上好的皮革鋪好每一條道路。這樣一來,勢必要花掉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百姓們雖有怨言,卻沒人敢說出來。
這時,朝中的一位大臣冒著觸犯龍顏的危險進言道:“陛下,您這樣做實在花費了很多不必要的金錢,也讓百姓們受苦受難,何不剪一小塊牛皮包在自己腳上呢?既省錢又省力。”國王聽了大臣的話略加思考,覺得是個好主意,便收回了詔命,接受了他的建議——為自己做了一雙厚皮牛皮鞋。
國王能夠改變自己來適應整個大環境,實在是難能可貴。在動物的世界裏,有“適者生存”的恒久定理,其實人類社會亦是如此。隻有那些能夠適應環境的人,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笑看世間風雲;那些一心想改變環境的人,卻往往難以擺脫困境,後果隻能是停滯不前,甚至還會有所倒退。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總是向環境低頭是一種懦弱的表現,甚至是“不講氣節”,“沒有操守”的表現。於是,很多有誌之士便不肯來遷就環境,寧可在力量懸殊的鬥爭中被打得頭破血流。其實這又是何必呢?每個誌士都有“不向困難低頭”的個性,適應並不是沒有個性的表現,通過適應來戰勝“環境”,豈不是該個性的最好的表現。改變並不是一味地後退,而是一種順應潮流的表現,是“識時務者為俊傑”的代表。由此看來,個性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能夠創新才會有所發展,一味地沉溺於舊思路,很容易陷入故步自封的圈子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