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平邊策(1 / 2)

南京應天府

皇宮武英殿,肅穆儼然。琉璃磚瓦玉砌,亭台樓閣疊起,是以千百年來無數英雄紛至遝來,以此為家。

兩班文武大臣參拜過後,張行建首先說道:“這些天,不斷有大臣給本王上奏疏,都是對本王進行勸諫的,無一不是擔心本王滅金國後會窮兵黷武,毫無節製地對外用兵;

今日本王再強調的一次,本王要保持開拓進取的精神,並不意味著會不斷地對外大舉用兵。《司馬法》曰:"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易》曰:"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夫兵不可玩,玩則無威;兵不可廢,廢則召寇。昔吳王夫差好戰而亡,徐偃王無武亦滅。故明王之製國也,上不玩兵,下不廢武。《易》曰:"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本王隻是希望爾等明白一個國家隻有常習"武事",才能避免"戰事",充分搞好武備,才能擁有和平。才能使國家、民族立於不敗之地。

本王雖然不會動不動興兵數十萬,討伐四夷;但諸位大臣最好也不要有馬放南山,刀槍入庫的想法。好了,大家暫且不必在這件事情上糾纏了。”

“吾王聖明!”以沈卓、曹信為首的文武大臣,立即同聲讚頌。

“今日,大家議一議下一步對外的政策吧。漠北諸部、高麗、吐蕃,這些地方皆是亂源,解決不好,我大宋就永無寧日。

本王以認,要解決這些地方,必須製定一個綜合的平邊方略,這樣大宋對外的政策才有延續性,同時可避免顧此失彼、讓四夷覺得大宋出爾反爾,有失信義。

另外,要解決這些地方,武力雖不可缺少,但武力未必是唯一的手段。諸位大臣有什麼建議,今日不妨暢所欲言。”

禮部侍郎林英出班奏道:“殿下,臣認為吐蕃諸部地處高寒之地,地瘠民貧,臣以為仍按前朝舊置,冊封其首領,多加賞賜即可。”

張行健頷首道:“那就由禮部遣一官員出使吐蕃各部,廣行招諭。令其赴京授職。若其不來,再作討伐。”

林英立即說道:“吾王聖明,臣這就選派能員,出使其地,廣宣聖諭。”

“殿下,臣對高麗和漠北諸部有不同的看法”張行健一聽是個年輕的聲音,抬頭一看,原來是翰林學士虞允文。張行健看見是他就來興趣,想聽聽這個自己親手點為狀元的年輕才俊有什麼驚天之論。

“卿家請說,本王聽著”

虞允文聽到張行健的話後一陣心中竊喜,他幼時聰慧,七歲即能提筆作文。後來憑借父親為官的緣故,進入仕途。母親去世後,虞允文極度悲傷,考慮到父親孑然一身,且身患有疾病,七年未曾調任。武定六年,虞允文進士及第,得中狀元。獲委任為通判彭州,權知黎州、渠州。在地方虞允文抗洪滅蝗,賑貧救孤、興修水利、頗多政績,得四川道監察禦史趙逵推薦,就任秘書丞,官至禮部郎官、中書舍人、直學士院。